孟繁永 偶尔动笔 协同编纂是不是一个伪命题

协同编纂是不是一个伪命题

数字出版这个领域不是很大,但一直都有很多听上去很高深的项目名字,比如这个协同编纂。

从实际看到的协同编纂系统来说,体验好,很实用的并不是很多。一方面是由于做好这个工具并不容易,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原因是使用者不会协同。

就拿现在已经普遍替代了svn的git来说,也没有多少团队真正理解它的设计思维,微博上有位同学说得好,国外大学里一个基础课就是要教怎么使用git,怎么用git交作业,咱们的it培训班也教,但主要是为了刷星,便于就业,用的是作弊的手段,还有些团队被爆出来以无贡献的方式狂刷某些核心代码。

协同的前提是团队成员知道并且愿意真心贡献自己的思考和价值,要有责任感和荣誉感。这种前提不是靠kpi激励出来的。

现在很多打着开源名义的产品,是拿着真正的开源代码,附加上一些协作的功能,增加使用成本,把简单地事情变复杂。以产品原型的工具为例,一个Pencil已经可以很好的表达产品的意图了,那些看上去很美的原型工具,无非是共享了一些UI素材,是不是好的产品设计已经不是他们的重点了。

做好一个产品设计需要迭代,写好一本书也要迭代,稿子不改几十遍不好看。自己与自己协同,留下自己的想法,不断推进,也许是一个更重要的体验。

Leave a Reply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这个站点使用 Akismet 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你的评论数据如何被处理

Related Post

变革的两种方式如何选择变革的两种方式如何选择

变革是很有意思的,上面想变,下面想变,中间不想变。根据需求理论,上面的需要的已经到了较高的层次,那就是自我实现,是成就感,下面的尚在搞定生活的层次。而中间的理论上应该是构建人际和谐的状态,但中国的现实却使得中间这部分人异化了。他们在解决了生理需要、安全需要之后进入了一个苍茫的地带,那么并不进一步追求友情、爱情和性亲密,而是极力的扩大前面两个层次的需求,变成了一个个怪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