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迁

  这两天挺想家,所以也想出点问题来,但写的时候老跑题,这几篇连起来也就是不算跑题了。

  小时候我亲手把挂在窗户边的广播喇叭摘下来,不记得它是否发过声,但肯定是不发声了才摘,一个绿色的方壳子,拆开了里面竟然只有一个小铜片,而且也没有发现开关,看看挂的那么高的位置想必装了开关也没法用。只是不知道以前广播台是在村里还是镇一级。

  爸妈结婚的时候买了一个大收音机,用四节1号电池或者火电。其实个大了也不多收台,声音大点而已,后来也是我亲手拆掉的。小时候夏天在大门口外的槐树下乘凉我就经常搬着它。也用过几个小收音机,家里养牛的时候每天跟爷爷去割草,带个收音机就听“小喇叭”。

  再后来进入电视机时代了,家里的第一台电视机是14寸的红色外壳黑白电视机,第二台是17寸的熊猫黑白,第三台是96年买的17寸美乐牌彩电,据说是军工厂出的,现在仍在服役,第四台是21寸TCL。

  我只在村里看过一次电影,是个冬天,在原来的村委会大院,电影的名字忘了,只记得有个人上公交车的时候把鞋挤掉了。

  小时候经常停电,所以头发经常被蜡烛烧到,在烛光下写作业倒是很深刻的记忆,也挺有趣的。

  村里没有什么集体活动,以前有集体劳动,后来也少了,前年暑假下大雨把村口的路冲了个口,很多人冒雨出动,让村长激动万分,我还用DV拍了下来,人们都在忙自家的事情,这样自发的行动让每一个参与者都感到了集体的意义,只是过后依旧,没人再提这事了。城里有社区文化,村里呢?但愿有一天回家了不再只好呆在屋里看电视。

我家二十年之回顾

  老家是农村,父母是农民,我虽下地干活不多,但总还是知道爸妈干了什么,地里种了什么。

种地是本行,就放在后面说。一般为了养家,只种地是不行的。两个舅舅是木匠,所以爸妈结婚后老爸也就学木匠,但没做多久就改行了,原因不清楚,我只是从家里遗留下来的那些锯刨斧凿之类有些体会,而这些东西也就自然成了我小时候的一部分“玩具”。

之后大概就开始做豆腐,所有上小学的几年早上一般可以喝到豆浆,但做豆腐是很辛苦的,前夜泡好黄豆,然后凌晨三四点就要起来磨豆浆,过包(在一个大纱布兜子里过滤),然后用卤水“点”烧开了的豆浆,最后放到屉子里压,原谅我忘了那个容器到底叫什么,总之目的是压出豆腐里过多的水分。农村里卖豆腐一般只在冬天,夏天馊的太快了。点豆腐是个技术活,说实话,爸爸做的并不好,这直接影响到产出量和口感,所以后来不做了。

地方上也开始注意他山之玉了,就跟着山东学温室大棚,开始做的时候没经验,也没放开,只弄了一个三十米的,而现在多在八十米左右。打土墙,费了很大劲,一夯一夯打起来,有些太循规蹈矩了。支架用竹片,还有相当多的小立木,绑在主干上去固定竹片。最初搭建的时候让人感觉相当玄乎,后来发现完全多此一举,既麻烦也不稳固。温室里主要种黄瓜,嫁接在南瓜苗上。大概种了几年就不行了,究其原因,主要是市场。那时产了瓜都是自己装了筐用自行车、摩托车、三轮等送到县城,据说后来由于批发市场的管理者对外地商贩强征豪夺把市场搞黄了,产了瓜没人来收,自然也就没人再种了。坚持下来的也基本上是本地销售。

种苹果树大概是在1990年前后,苹果树也是嫁接的,红富士,砧木大概用的是杜梨。年前自家的苹果树被刨掉了。种苹果树期间,镇上的科技员给我留下的印象是很深刻的,他们分片承包,下到每家每户去指导。与之前据说是省里派下来的工作队一样,都给村里带来了很大的变化。

  仔细回忆了一下,温室大棚应该在90年之后。由于一直上学,过得太快,十几年如一日啊,没感觉了,呵呵。

  最近几年,散户养殖基本消失,大中小型养殖场成了主力。小时候家里养过兔子,但后来一场疫病所有兔子都死光了。所以这次选择了养猪,其实猪瘟猪疫也不少,现在母猪怀胎要打疫苗,小猪下生要打疫苗,少了一针都活不了。无名高热、蓝耳病等等无数的威胁时刻伺机而发。

番茄萝卜蘑菇汤

主料:小番茄300克,秀珍菇100克,小白玉100克,双孢菇100克,白萝卜200克。

调料:葱丝10克,盐5克。

做法:

        1. 秀珍菇、小白玉洗净,小番茄对切两半,双孢菇、白萝卜洗净切片。

        2. 锅中加水放入白萝卜煮开,再放入所有菇类,最后放入小番茄,煮开加盐调味,关火后撒入葱丝即可。

营养:白萝卜含有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不含脂肪,所含芥子油和淀粉酶能增进食欲,帮助消化;蘑菇中的粗纤维亦有促进胃肠蠕动、降低胆固醇的效果,与番茄搭配食用,不但补充维生素,更能促进人体新陈代谢。

(摘抄自《番茄主张》青岛出版社)

我眼中的别人和别人眼中的我

以下内容之罗列不分先后:

vickyquanzhi,进入大学和我竞选班长并且当选的女生,无论在合唱团还是文华剧社或者很多我不知道的地方,她绝对都是一个才女。链接附语:有点浪漫主义的会写诗的老孟

ray,和上面一位同是信管三班女子三人组成员。尽管她比我小的,但总感觉像个大姐,给我的关怀不多大,但绝对深刻。链接附语:无

哈奇密室,我不懂这是什么意思,和她相识是在信息素养协会成立之后,在我们瞎忙乎的时候她很积极。看了她的博客,觉得也是个才女。链接附语:武大又一牛人

小胖的窝,说实话,我相当羡慕他的身板,熟识算是比较早,大概在我买第一台电脑的时候。链接附语:有点迷迷糊糊的愤青老孟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