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偶尔动笔

  • sweethome3d

    http://www.sweethome3d.com/

    推荐一个室内设计软件,关键是开源的,与LiveHome3D相比,感觉差不多,有的使用习惯似乎还更好一些。

    把两居改成四居,是这两年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已经做了十几个方案,最近终于逐渐找到了方向。

    顺便抱怨一句,目前这些独立设计师的作品都不太看得上,不实用。

  • 摩捷出行,突破了我对上线产品的界定标准

    先说一句,哪怕只给我一百万,也不能把这个app做这么垃圾。

    这是一个租了车找不到车的租车APP。

    从城市定位、车辆筛选到下单、找车,几乎没有一个步骤都可以称得上是不好用或者不可用,简直无法想象是怎样的一个团队能作出这种无法理喻的产品。

    (1)我的所在地是北京,目的地是成都,即时我把城市切换到成都,点一下Go就切换回北京,再切换回成都,搜索成都的地址,比如双流机场,搜不到,因为搜索的是北京的地点,这是什么样的脑回路。

    (2)既然不能搜索,那就拖动地图来定位,在双流机场附近找到有车辆可租,但选中车辆后,只显示车型、车牌号和剩余里程,不显示具体位置,以至于你都不知道能否找到这辆车,而实际上,也确实找不到。

    (3)当你选择的车辆不符合预期,比如不喜欢这个车型或者续航剩余太少,没有取消选择,点击其他区域,可以取消选择,但视角回到了初始界面,又要重新拖动定位到目标地点。

    (4)车辆筛选只有勾选车型这一种方式,而且修改了车型勾选之后无法确认到底有没有生效,甚至选两次以后一辆车都没有了,不知道如何撤销筛选。按说我选车最基本的几个指标应该很清晰的呈现出来,比如步行距离、车型、续航、停车位类型、停车位的具体位置和现场照片、租金标准、押金标准、停车费(需要自付,客服说如果费用太高可以退掉换一辆,开玩笑吗?)、最后一次保洁时间、车内是否有自助保洁套装等。当然,显示一下这辆车的评价记录也是必要的。

    (5)无论如何,用官方送的摩豆订了一辆车,反正不花钱,跟预算有关的暂时忽略,但接下来的问题真的就是怎么找到这辆车,订单提示只有一张车位照片,但问了停车场的管理员,他认为这不是自己这个停车场的车位,接下来就无从寻找了。后来找了现场的支持人员(我参加的是一汽大众在成都组织的新车首发仪式,有摩捷体验),建议是取消这个订单,由他们给找一辆能确定位置的车。取消容易,再找就要靠支持人员的脑力了,有个人突然想起有一辆电量还比较多的高配宝来,于是寻到这辆车,接下来竟然不是扫描车身上的二维码来订这辆车,而是回到app再次翻查这个车牌,甚至不能搜索这个车牌,好在很快找到了。

    (6)据说后来支持人员改进了找车的流程,他们把所有车辆下线,然后现场分配车辆的时候,确认一辆,上线一辆,帮客户抢单一辆。一个字,服。

    (7)提车的时候,按说应该拍照,记录一下车的外观,标准的做法是按车险一样,拍车的各标准角度照片和局部损伤照片,优化一点的话,应该主动标明目前的损伤,由用户确认即可,不用二次拍摄,毕竟停车条件有限,不一定能拍到标准角度的全方位照片。但是拍照没有引导,随意拍或者跳过都行。

    (8)手机连接车辆蓝牙的时候会连不上,需要退出app重新登录。手机操作车辆的时候都要通过远程服务器,信号不好的话就完蛋了,要么无法取车,要么无法还车,没有建立手机和车辆之间端到端的授信通道。

    (9)进到车里之后,有烟味,方向盘和档杆很脏,拿酒精湿巾擦了好几遍,都是黑黑的。考虑到自助租车这种形式很难做到每客保洁,但应该通过预约保洁、利用车内预存的保洁套装自助保洁等方式改善。车内应该安装烟雾探测器,车辆应该标注是否允许吸烟。

    (10)还车的时候除了一般评价和外观拍照以外,也应该提供自助保洁的选择,主动整理保洁车辆的可以给优惠券或者直接抵扣一些车费,当然,可以等下一个客户接车评价后落实。

    可以学习的挺多的,可为什么不学呢?

    买车我选择了一汽大众的ID6 CROZZ,车是辆好车,尽管据说服务端经常无法连接,但我认为这个能够改善。

  • 下一代纯电汽车大众ID

    对大众ID的关注主要是从ID6开始,作为目前唯一已经上市的与比亚迪唐同等级的电动汽车,是我可以选的对象。像蔚来那种土豪车不在我的考虑范围。

    开始的时候,从各项功能来说,跟唐比起来,ID6似乎没有什么优势,电池略少,轴距略大,空调不如唐的三区,座椅要略高级一点,带通风和按摩。

    再权衡,纯电平台毕竟比油改电要更先进一些,尽管国内的大众的软件跟欧洲不是一个版本,但硬件的基础应该还行,软件更新几版就好了。

    在北京合生汇有个新能源汽车展销,上汽大众做的是一个特展展位,也还是能显示出其对ID4的重视程度的,特展展位上有“车模”,尽管其中一位妹子腰上满满的汗疹。几十款纯电车放在一起来看,就像把代际差距体现的更明显,只有ID4是把控制部分全部放到了中控台上,其他的车都还是延续油车时代的设计,在扶手台上做文章。我对这个设计由衷的佩服,因为我北汽160的节能档调节按钮被我儿子踩塌陷了,已经废掉,所以特别介意在扶手台上的那些不禁踩的按钮。

    当然,ID的车在上汽丰华的店里一直很丢脸,第一次去试驾的是ID4,HUD怎么也调不出来,第二次去是ID6,试驾的时候中控显示传感器还是什么都失效,连试驾员都吐草这车怎么开啊。而昨天在合生汇的展台上,我也看见一台ID4X的OBD线是拉出来的,想必也进行过某些操作。

  • 协同编纂是不是一个伪命题

    数字出版这个领域不是很大,但一直都有很多听上去很高深的项目名字,比如这个协同编纂。

    从实际看到的协同编纂系统来说,体验好,很实用的并不是很多。一方面是由于做好这个工具并不容易,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原因是使用者不会协同。

    就拿现在已经普遍替代了svn的git来说,也没有多少团队真正理解它的设计思维,微博上有位同学说得好,国外大学里一个基础课就是要教怎么使用git,怎么用git交作业,咱们的it培训班也教,但主要是为了刷星,便于就业,用的是作弊的手段,还有些团队被爆出来以无贡献的方式狂刷某些核心代码。

    协同的前提是团队成员知道并且愿意真心贡献自己的思考和价值,要有责任感和荣誉感。这种前提不是靠kpi激励出来的。

    现在很多打着开源名义的产品,是拿着真正的开源代码,附加上一些协作的功能,增加使用成本,把简单地事情变复杂。以产品原型的工具为例,一个Pencil已经可以很好的表达产品的意图了,那些看上去很美的原型工具,无非是共享了一些UI素材,是不是好的产品设计已经不是他们的重点了。

    做好一个产品设计需要迭代,写好一本书也要迭代,稿子不改几十遍不好看。自己与自己协同,留下自己的想法,不断推进,也许是一个更重要的体验。

  • ID6发布了,稀疏的信息,刷来刷去

    继续挖掘7座纯电动汽车,上汽大众的ID.6 X发布了价格,跟比亚迪唐EV比起来性价比还不错。继续等一汽大众的ID.6 Crozz。

    随着价格发布,网上的车评视频才慢慢多起来,当然,从上海车展亮相,到价格发布,其实这期间有效的信息很少,厂家也学会了统一口径。

    车评自媒体们也没有太好的办法,拿着一张图或者一个表,就得德比德比一大段。这是人为造成的信息稀疏,反过来说,这种稀疏的信息未必能挖掘出多少有效的信息,因为本来就没有多少有效的信息。

    单纯说稀疏应该指的是自然形成的信息所呈现的稀疏。

    尽管对卖车的来说,车是一个商品,但对买家来说,车是未来好几年的生活的一部分,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生活方式。

  • 电动汽车厂商倒闭了怎么办?

    之前买过一个CAT110的智能插座,可以把家里的煤气报警器和烟雾报警器连接起来,通过app收到报警信息,也可以远程控制插座本身的继电器。

    有一段时间,插座不能用了,连不上网,实际上是连不上服务器,找了半天,问到厂家,说正在迁移服务,又等了一阵子,试试好了,说明迁移成功,可是,如何迁移失败或者厂家倒闭了呢。至少这个智能插座是废了,传感器是通用的,还可以连到其他的智能网关上。

    基于云的东西,如果厂家不把云上的东西让你自己部署一个私服,你就没办法摆脱它,我的智能门锁也是一样,虽然分发钥匙是app和门锁通过蓝牙连接同步数据,但是生成密码是要先登录app的,登录就要连服务器,如果门锁厂家没了,app无法登录,自然也就无法跟门锁通讯,而厂家也很难好心到在倒闭前把app释放一个不需要登录的版本出来。

    如此分析,智能家居还需要私有化的方案才能放心使用,除非对买的东西有足够的信心,或者钱不多,上当了也无所谓。

    但如果是电动汽车厂商挂了呢,花了多少万买的电动汽车里面有很大一笔钱是买所谓的智能功能,那个智能车机的运营方要是废了,谁能提供第三方车机?不好说,即使能提供改装,验车未必能过。

    我觉得这类的应用至少应该像wordpress或者mastodon这样,除了提供saas服务,还应该提供私有化部署的方案。

    或许我更愿意接受一个开源电动汽车,至少一部分功能应该分离出来,用开源来实现,而不是把所有东西都寄托(绑定)在一个厂商那里。

  • 电动汽车,有最好的买家,却没有最好的产品

    最近特斯拉在上海车展大放异彩,真心关注电动汽车的和看热闹的显现出很不一样的态度,这依然是信息不透明造成的问题,如果不是钱不够,估计都要买特斯拉了,而之所以有那么多特黑,多半是“打特办”旗下。

    先不说是否真的有打特办,只说争议解决机制,就不太正常,有问题就解决问题,该怎么调查怎么调查,而一线媒体出来带节奏,这就不是科学办事,当然,真心买车的考虑的还是自己的钱包和怎么买一辆自己放心的车。

    长安CS55的等等群里,大家把新能源车研究得很透彻了,这是除了水木社区之外唯一一个严肃讨论新能源话题的地方。

    只是,大家研究的再好,造车的还是该怎么折腾怎么折腾。如今造成分成了两派,一派是真造车,一派是拿造车当幌子玩资本运作。

    对我自己来说,研究新能源的这轮基本上要高一段落了,首先对换车的需求还没那么迫切,钱包也还需要继续填充,同时,可以继续等一等下一代产品,等一百度电池量产了,差不多就可以换了。

  • 校友们已经开始关注养老产业了

    校友会一般最积极的都是搞保险业务的校友,无论在上海还是在北京,这大概是业务推广需要,好在我们这位校友虽然组织活动,拉群,倒也没有很过分的推销业务。

    最近这位仁兄开始关注养老产业了,前两年,借着我老婆考察社区养老,我也去转过两家,稍微有点了解,社区养老真的是个公益行业,没点修养的很难坚持下来。还有一类就是高端养老产业,现在大家有兴趣的大概是这种,一个老人月费用在一万以上的,否则不太可能有多大利润空间。但真的做起来,投资也不会小。我现在关注的倒不是这个点,而是校友去视频体验养老基地的时候,提到过那里一般不对外开放,避免对老人们过度打扰。

    我还没到规划自己养老的阶段,也没有考虑过要把父母送去养老院,但是如果去,我确实想想不到要住在一个封闭的养老院里,而不是相对开放的社区,只是那个社区的基础设施对老人更友善。有机会还是要去实地看看。

    过年的时候,同村的两位老人在北京,家里不算缺钱,但考察了一圈还是选择居家,除了观念问题,不知道是不是也担心进去就出不来了。

  • github被封之后

    github被封之后,就有更多的vpn需求,也会冒出更多国产镜像软件。

    这样不好,技术本来很简单,一起玩才好,实际上更多的还是借用,搭便车,当然,用的时候也是给原创者一个正向反馈,不管你是否提交过pr。

    封掉的话2021后的新程序员恐怕很多就不知道有github了,对老程序员保持竞争力倒是个好事情。

  • 大造谣者和大辟谣者们已经开启了第三次世界大战

    工业革命的成果改变了战争的形态和范围,促成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师姐世界大战。

    信息化的发展让大人物以为获得了新的战力,并将以此作为战争角力的核心。

    以造谣和辟谣为基本战争形态的“第三次世界大战”已经开始。

    战争只是一种激烈的促销方式,一战和二战卖的是生存,三战卖的主要是幸福。人类还是在向更高阶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