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孟繁永

  • 轻松的感觉

    为了谋求发展,已经两次转回国营单位的机会,尽管两次都不是因为能力不行,而是因为学历太低而被拒。在审查的等待期里,尽管有着对新的起点的期待,也有伴随而来的一种紧张,似乎要给自己套上一种枷锁,让我不再那么自由,或者是一种面具,需要更多的伪装。

    这种感觉严重的时候竟然能够导致我睡眠不佳,夜半醒来几乎是我从未体验过的。曾有朋友二人高歌狂舞,而我倒在沙发上酣睡不醒,最终薰染得他们也去乖乖睡了。

    退却下来,又要找一点新的安慰,于是打开kindle,重读起了胡适,发现跟以前读的感觉不一样了,以前没有想过那么多旧的东西,现在倒是经历过一些了,读起来,就有了一些感受。相比起来,胡适依然是新的,至少放在现在还不过时,甚至,现在都不太可能有人这么说话了,连于老师都躲到五台山去了,尽管偶尔憋不住还是会学起以前某位假借保姆名义发言的人那样,用狗狗阿武的名义说一些自己想说的话。

  • 汽车统一定价策略下的营销空间

    大众新能源车的销售一改之前4S店进货再销售的模式,改为厂家直销,4S店挣服务费的方式,希望能统一定价,但又跟特斯拉直接建直营店的方式不一样,毕竟之前的销售网络还是要支持的,毕竟还主打卖油车。但是统一定价了,4S的营销空间又在哪里呢?如果只是大众或者合作厂这一级来做营销,给4S店导流,4S店就太被动了,毕竟4S店也不是按区域划定销售范围的,店跟店之间依然是竞争关系。

    为了获取更多的销量,4S店依然会拿出一些营销费用,一部分作为主动营销,一部分作为被动营销,当然,目前主动营销的部分没有体会到。并没有收到来自4S店的主动推荐,只看到厂家在朋友圈投放的一些广告。4S在新能源主动营销上能做的似乎不是很多,首先客户群体很小,每年北京也就是几万个指标,这些指标的信息非常分散,买车的刷的比较多的是汽车之家和易车这些网站,但这些网站现在玩的有点太重了,估计不是一般4S店能负担的起的,顶多是厂家投放一些广告。

    4S店主要还是靠上门以后的被动营销,但厂家统一了价格之后,能做的很少,但4S店终归最擅长的还是赠品这些策略,无非送点贴膜脚垫什么的,看上去就有几千块的空间,只要有一个店送,其他店就都要送,买车的随便一转就知道了,只去一家店就下定的客户估计很少。虽然厂家也会回访,但毕竟在这方面买家和4S店利益反而是一致的,成交了4S店才有钱赚,买家帮4S店隐瞒赠品信息也对自己有利。根本上还是4S店之间的竞争造成的。但目前不清楚厂家给4S店的服务分成是按什么模式,是否精细化到了像链家那样,把客户信息收集、带看/试驾、深度体验等当成细分的服务,而不是只把成交当成提取服务费的唯一依据。细分一定程度上能环境4S店通过变相降价来获取最终成交,但也给厂家整合这些销售资源带来更多的复杂度,同时,细分之后,也会出现一些新的博弈困境,不排除一些4S店之间会形成一些同盟关系,来最大化自身的利益,弱化厂家的服务费议价能力。

  • 如何做好一个汽车自媒体

    (1)找到一辆试驾车,号称是自己团队买的,当然,不排除确实有团队到了换车的时候,正好买下这辆车来做评测,但从成本角度考虑,如果需要做激烈驾驶的测试,顶多也是找一个愿意出力的车主,给一些损耗费,测试完了换换刹车和轮胎。

    (2)主机厂针对一个车型放出来的消息很少,保密做得还是挺好的,对仅有的一些信息,换着花样的陈述,应用各种话术,但归根结底是只有那么一点信息,其他的都是反复说,或者直接照抄别人的,最过分的是拿几张图就开始录音,做假视频。

    (3)很难找到一个深度交流的社区,汽车之家的车型群,能够发布即时消息,但大家聊不深,最多的时候抱怨一下厂家信息太少,配置不合理。

    (4)水木的新能源版是我能找到的唯一的比较干净的社区,但人气不好,似乎现在的人都丧失了共同交流的能力,即使自己看过了车也不能发表自己的意见了。

  • 今天连必应都变慢了

    半天都打不开,即使是直接访问cn.bing.com也不行。

  • 一汽大众ID.6 CROZZ将于7月初上市

    上汽大众的ID.6 X原定6月12日上市,推迟到6月17日,一汽大众的ID.6 CROZZ原定6月23日(至少放出来的消息都这么说,官方没说),现在最新的消息是7月初,有说法是7月4日前。

    但是即使发布了价格,什么时候能交车还是个问题,买房是期房,买车是期车,都是卖方市场?

  • 下一代纯电汽车大众ID

    对大众ID的关注主要是从ID6开始,作为目前唯一已经上市的与比亚迪唐同等级的电动汽车,是我可以选的对象。像蔚来那种土豪车不在我的考虑范围。

    开始的时候,从各项功能来说,跟唐比起来,ID6似乎没有什么优势,电池略少,轴距略大,空调不如唐的三区,座椅要略高级一点,带通风和按摩。

    再权衡,纯电平台毕竟比油改电要更先进一些,尽管国内的大众的软件跟欧洲不是一个版本,但硬件的基础应该还行,软件更新几版就好了。

    在北京合生汇有个新能源汽车展销,上汽大众做的是一个特展展位,也还是能显示出其对ID4的重视程度的,特展展位上有“车模”,尽管其中一位妹子腰上满满的汗疹。几十款纯电车放在一起来看,就像把代际差距体现的更明显,只有ID4是把控制部分全部放到了中控台上,其他的车都还是延续油车时代的设计,在扶手台上做文章。我对这个设计由衷的佩服,因为我北汽160的节能档调节按钮被我儿子踩塌陷了,已经废掉,所以特别介意在扶手台上的那些不禁踩的按钮。

    当然,ID的车在上汽丰华的店里一直很丢脸,第一次去试驾的是ID4,HUD怎么也调不出来,第二次去是ID6,试驾的时候中控显示传感器还是什么都失效,连试驾员都吐草这车怎么开啊。而昨天在合生汇的展台上,我也看见一台ID4X的OBD线是拉出来的,想必也进行过某些操作。

  • linux升级node

    在webpack运行过程中,报webpack运行项目报ExperimentalWarning: The fs.promises API is experimental

    解决方法:

    升级node

    【linux安装升级方法】

    1、查看node版本:node -v

    2、清除node缓存:sudo npm cache clean -f  

    3、安装node版本管理工具’n’:sudo npm install n -g

    4、使用版本管理工具安装指定node或者升级到最新node版本:

    sudo n latest   (安装最新版本)
    ————————————————
    版权声明:本文为CSDN博主「兔子驴」的原创文章,遵循CC 4.0 BY-SA版权协议,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blog.csdn.net/qq_29883133/article/details/102568735

    原文中第4步中的命令指定n的最新版本写错了,已更正。

  • 协同编纂是不是一个伪命题

    数字出版这个领域不是很大,但一直都有很多听上去很高深的项目名字,比如这个协同编纂。

    从实际看到的协同编纂系统来说,体验好,很实用的并不是很多。一方面是由于做好这个工具并不容易,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原因是使用者不会协同。

    就拿现在已经普遍替代了svn的git来说,也没有多少团队真正理解它的设计思维,微博上有位同学说得好,国外大学里一个基础课就是要教怎么使用git,怎么用git交作业,咱们的it培训班也教,但主要是为了刷星,便于就业,用的是作弊的手段,还有些团队被爆出来以无贡献的方式狂刷某些核心代码。

    协同的前提是团队成员知道并且愿意真心贡献自己的思考和价值,要有责任感和荣誉感。这种前提不是靠kpi激励出来的。

    现在很多打着开源名义的产品,是拿着真正的开源代码,附加上一些协作的功能,增加使用成本,把简单地事情变复杂。以产品原型的工具为例,一个Pencil已经可以很好的表达产品的意图了,那些看上去很美的原型工具,无非是共享了一些UI素材,是不是好的产品设计已经不是他们的重点了。

    做好一个产品设计需要迭代,写好一本书也要迭代,稿子不改几十遍不好看。自己与自己协同,留下自己的想法,不断推进,也许是一个更重要的体验。

  • 某司的UE设计规范

    接了一个活儿,甲方的领导真像领导,忙得要死,我们作为转包承接商佩服的要死。

    好不容易要到了资源帐号,先连vpn,这方面比较正规的,但是vpn只给了win10版本的客户端,得装一个虚拟机来跑win10,但是我们的UI也是用的mac,所以想了想是否可以找到F5的mac客户端呢,官网不给下载,但是某外国高校的网站上提供了一个下载地址。于是去留学下载回来,还真的能用,甚至比win10版还要好,因为win10版默认设置的vpn服务地址是另一家的,每次都要重新设置。

    vpn这一关过了,打开ue的站点,乍一看,项目还挺多,得发给UI好好学一下,不然,不遵循规范到时候设计出来了返工可就麻烦。等等,仔细一瞅,这不是饿了么吗?谁这么牛掰,又拿了一套开源卖给他们啊。

  • ID6发布了,稀疏的信息,刷来刷去

    继续挖掘7座纯电动汽车,上汽大众的ID.6 X发布了价格,跟比亚迪唐EV比起来性价比还不错。继续等一汽大众的ID.6 Crozz。

    随着价格发布,网上的车评视频才慢慢多起来,当然,从上海车展亮相,到价格发布,其实这期间有效的信息很少,厂家也学会了统一口径。

    车评自媒体们也没有太好的办法,拿着一张图或者一个表,就得德比德比一大段。这是人为造成的信息稀疏,反过来说,这种稀疏的信息未必能挖掘出多少有效的信息,因为本来就没有多少有效的信息。

    单纯说稀疏应该指的是自然形成的信息所呈现的稀疏。

    尽管对卖车的来说,车是一个商品,但对买家来说,车是未来好几年的生活的一部分,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