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诚地请我的父老乡亲们行动起来

河北三年大变样规划已经落实到了我们村,那是河北省武邑县清凉店镇的一个四百人的村落,面对政策,几乎所有人都是无策以对,我们相信党和政府的决策,但是担心一味的等待和接受会把这个事情搞坏。

为了让政策落实到实处,无论是政府还是民众,都应该行动起来,积极的参与到政策的落实中去。比较迫切的,是积极地与镇政府沟通,了解未来的规划,搞清楚乡村合并中涉及宅基地和承包地相关权利的变更细则,对自己的未来有一个明确的预期。另外,对于迁建中的基础建设,也应该高度重视其安全质量,虽然河北已经很久没有大震了,而衡水也似乎没有碰上过超过四级的地震,但还是请按照至少7级地震的防御等级去建我们的房子。这次农村调整真的是一个好机会。

哪位熟悉法律和政府沟通的朋友对这里感兴趣并且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些咨询,请与我联系。

磁铁挂铁盆预测地震法的科学依据

先看一则网上流传甚广的消息:

青海玉树发生7.1级地震。据国际组织预报今年地球将进入地球地震年,所以在这里给朋友们推荐一种地震预报的方法是:把一块磁铁用绳子挂在高处,下面正对地板砖或一个铁盆,磁铁上粘一块大铁块。地震前地球磁场发生剧烈变化,磁铁会失去磁性。铁块掉下来,落在地上或盆上,发出响声。此法在房屋没有晃动前就会提前预警。提前时间10分钟至几十秒。如果掉下来了,必发生大震。有什么QQ群的尽量转发一下,让更多的人知道,也许你的传播在以后会救许多人的性命。。。应该有用吧传播一下

当然,我把这个方法做了一点改进,把铁盆放在地上被砸不如直接吸在磁铁上。下面的地板稍微有些硬度就会有不小的响声了。

很多人对这个方法也是将信将疑,那么何不找一找它的科学依据呢?

这里面的关键是地震造成永磁体瞬间消磁,其中又可以分为两点:

1. 永磁体消磁的充分必要条件是什么?

  • 加热,超过居里温度,不同材料永磁体的居里点不同;
  • 受剧烈碰撞,关键看这个剧烈程度,比如一个200克的磁铁用1千克的锤子猛力打击会不会消磁;
  • 连续的迅速改变磁场(电视机CRT显示器中的消磁线圈就是应用这个原理);

2. 依上条判断,地震对我们挂的这块磁铁的影响只能是来自第三种情况,那么这个迅速是否足够就是关键了。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是永磁体其磁性也是有半衰期的,而消磁也是指其磁性相对减弱。实际上地震时地磁的频变只有用精密仪器才可测得,那么让它来做成消磁器是不可能的事,如果属实,那么发生过地震的地方所有的磁条银行卡都将失效。而且有这么高能量的话线圈上不知道要发多少电和热了。

所以,流言止于智者,好好推进一下我们的科普吧,当然,你不一定知道所有科学常识,但要用科学的精神去验证你获得消息。

儿童流行歌曲推广方案一例

孩子那么多,为什么大街上不能放一放儿童的流行歌曲呢?即使不上升到人权的高度,占了四分之一人口的孩子们总也要有一份自己的时空吧。

孩子们也要有自己的流行歌曲的,所谓流行,真的就得让那些街头巷尾的小店拿来作为店歌去放,不然怎么算是流行呢?

这个目标难不难实现呢?应该也不难:

1. 找一个真的很不错的原创儿童歌曲,而且很具有流行元素,比如节奏、配器、画面;

2. 选择北京、上海、武汉、重庆、广州、深圳六个城市同时开唱(暗合六一),地点选择当地步行街的天桥,找一些大学生一本正经的每天唱半个小时,可以一直坚持一个月;

3. 上述的活动肯定会有媒体采访,第一轮不急着表白,继续唱,第二轮告诉他歌词,继续唱,第三轮看火候,这时候关注的人应该就上百万了,可以让儿童流行歌曲的专辑上市了,街头的宣唱持续到上市后一周以上。

豆瓣电台播放器界面改进一例-关于“喜欢”

依我个人的感觉,喜欢一首歌的判断往往是在这首歌听完之后才得出的,对一首好的歌,怎么忍心老想着去给他个什么评价呢?

当你回味它的时候“喜欢”的对象已经是下一首歌了,这是多么遗憾的事情。另外一点就是,一首歌播放十秒二十秒的时候就判断“喜欢”吗?讨厌可以,“喜欢”有点难吧。

豆瓣可以统计一下点“喜欢”的时间点,看看是否应该改一下“喜欢”,使之在每首歌前20秒评价上一首歌。

让孩子听一下“复杂”的音乐

我们的儿童编辑胡老师给我推荐了一组儿童歌曲,她尤其喜欢其中有关贝多芬外婆的一段,观看请点这里。她的四五岁的小女儿一下子就被吸引了。

标题是意大利经典儿歌,既然是欧洲经典,应该也是传唱了几百年了,之前的形式应该是舞台剧,这在欧洲是主流,其音乐的表现力很强。而从小孩子一方面,我们不能一味的从错误的认知理论入手,认为他无法接受复杂的东西。认知是由浅入深的,但要给他足够的线索,举个极端的例子,我们把孩子放在一个六面白墙的摄影棚,然后给他我们认为他能认知的东西,这样出来绝对是个傻子。

所以,教儿歌,像亲子阅读一样,早期最好是爸爸妈妈教,后期看看这种剧场表演,现在有了动画也是不错的普及,当然如果你的孩子所在幼儿园组织家庭表演一定不要错过。你自己喜欢听的再拿给孩子吧。

名校周边备研生存手册之武汉大学篇2011版

武汉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大学,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武汉大学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珞珈山路16号。校园环境优美,风景如画,被誉为“世界上最美丽的大学之一” 新的武汉大学由原来的武汉大学、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湖北医科大学合并成组建。分称为文理学部(1区)、工学部(2区)、信息学部(3区)和医学部(4区)。

温馨提醒:武汉是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冷夏热、四季分明。夏天非常炎热,往往持续一月最高温在40度左右,冬天平均温度在0度左右(别看是在0度,可是武汉冬天不供暖的)。作家池莉曾经在一篇文章里这样形容:武汉是一块水深火热之地。就我所到过的城市看,我认为气候的恶劣仅次于西藏。冬天酷冷,夏天酷热。冷是漫长的阴冷,热是漫长的湿热。所以同学们,尤其是北方的同学去这里备研,要准备好吃点天气的苦了。

自习地

武大的自习教室比较难找,因为扩招,本校学生都有因为抢自习座位而在图书馆大门被挤倒的,而且武大曾经开放食堂供学生晚自习用,所以外地学生要在学校找到安静读书的地很不容易,要学会打游击。樱顶的老图书馆和老外语学院都挺安静的,还算不错,很多考研的前辈拥挤在那里奋战。武大对外来考研学生还是比较宽容的,其他各个教学楼的自习室都可以去。但就教五有空调,所以平时的人很多,期末还都安排有考试,不安静。教四还可以,教室还不算太破。但快入冬了,其他的教室都冷得要命。2010年4月份,一群考研的考友筹建了一个考研自习室,放在武汉大学对门的樱花大厦,每个人出钱不多就能有一个很不错的学习环境,跨校或者往届的同学可以考虑。 继续阅读“名校周边备研生存手册之武汉大学篇2011版”

眼须高手须低,中小出版社数字出版专员生存法则

首先声明这是一篇以偏概全的日志,我只谈我的想象。

网络管理员也罢,数字出版专员也罢,数字出版编辑也好,在中小型出版社里大概只能有且只有这么一个人在做着各种各样的杂事,修一修电脑,杀一杀病毒,幸运的赶上买个新的管理软件让你玩玩。积极一点的,弄个网站挂着,每天瞅着那几十个IP晃来晃去,寻求一点安慰。或者再顺带做一点电子文件存档管理的活儿。这就是我们的数字出版事业吗?

是,也不是。

说它是,那是因为对于一个中小型企业来讲,基本的信息化是必要的,高级的数字技术是享用不起的,力所能及是最好的选择。说它不是,那是因为如果以网络管理员的身份去参加数字出版会议会感到连一个名片都不好意思拿出来。

大企业有大企业的说法,小企业有小企业的做法。至少在这样一个直到2009年还把点读笔视作新奇产品的出版社,你能期望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数字出版项目呢?

做,没资源,不做,有压力。

相信目前在这样的中小型出版社工作的数字出版专员大都是刚刚大学毕业不久的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学生,满怀一腔热血,身背成家立业之大任,不拼怎么行。

所以,我的总结是:“眼须高,手须低”,这是中小型出版社数字出版专员的生存法则。

眼须高,多逛一逛所谓最核心的圈子,比如epuber.cn,好歹混个脸熟;

手须低,找几个手头能做的,对其他同事有帮助的事情,比如整理下文件,优化一下网站,做一做产品的电子目录,摸一摸同行业产品在市场上的发展方向,查一查网上盗版的情况,领导问起来,每次都能给他一个新鲜一点的答案,那就算成功了。

跨校报考武汉大学研究生应该如何准备

近来武汉大学BBS珞珈山水在热议一个话题,为什么外校来读研的学生那么多。

这反映了两个事实,一个是武大的学生很多考到更好的学校去了,比如美国、英国的NB大学,一个是武大对外校学生仍然有很大的吸引力,而且外校的同学通过努力考上武大研究生的机会还是很大的。但是相对来讲,跨校考研从信息获取上有很大的障碍,这造成很多同学盲目备考,直到最后一个月来到武汉才发现很多情况都估计错了。

那么,跨校报考武汉大学研究生应该如何做准备呢?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继续阅读“跨校报考武汉大学研究生应该如何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