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融媒体,无非相对传统的图书来说,除了平面的图文,又多了音频视频和app式的用户交互。不过这些组合带来的是投资的极大增加,一本几万块钱可以搞定的书,也因此需要数百万的投入。
这种形式,适合一定类型的阅读,比如一本讲朗读艺术的书,如果只是用文字来描述,一定不如这些朗诵艺术家亲身示范来得有用,再加上用户自己可以录音并回放,甚至上传到网上参与分享和比赛,那才是一个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过程。
这本书定价118元,想买的话自己淘宝吧。
作为项目来说,首先要考虑收入产出,对于有政府资助的项目来说,收入倒是不用担心,你去要就会有,怕你不要,那么产出往往就是一本本做的厚厚的验收报告,而验收出来的那些成果到底有多少价值,这个没人敢说。 数字出版搞了这几年,总算完成了内容数字化这个过程,好一点的建立了一定程度的技术平台,但离面向用户的服务体系多数还是无从谈起。因为谈用户是个很头疼的事情,互联网公司获得用户的成本其实是相当高的,对于资本并不丰厚的出版社来说,玩不起,而国家的资助也不会包含推广费。目前唯一可行的就是面对现实,好好捡起出版社积累下的读者,尽管有限,往往在几万或者几十万的级别,无法和互联网上动辄数百万上千万的用户相比,但这些读者是相当忠实的,因为在阅读这件事上他们的选择也不多。
读者转化这个事情最头疼的不是读者会不会用数字产品,因为在这一步走出去之前,首先要解决的是纸书的编辑们对流失读者的恐惧。前阵子去央视新媒体考察的时候,他们的负责人透露了央视新媒体所经历的类似的过程。而说服编辑一则需要时间,二则需要行动。编辑们总会看到有更加积极的出版人已经走出来的路而愿意追上去,尽管已经晚了,但这时候去做风险和成本都更少。对于数字出版部门的人来说,看到了这样的转变,就可以凑上去,主动一点,帮他们去实现。在这个实现的过程中,把编辑们引到新的模式中来,最终把他们从面向纸媒的出版中解救出来,变成更加纯粹的编辑,这大概也是项目编辑和加工编辑的区别。
而读者面对这些新鲜的数字产品的时候,他们的恐惧是失去对孩子的控制,一旦把电子设备的使用权交到孩子手中,事情的发展往往让他们感到无可奈何。这大概跟一个从来使用筷子吃饭的人突然进了西餐馆所面临的尴尬一样,家长并不了解各种智能设备和应用的特点,也就不知道该如何去驾驭他们,分配他们,发挥他们。 那么,数字出版者就应该真诚的指引读者,给出符合产品定位的恰当的解释,而不是一味夸大或掩盖。建立信任,这个责任的落实可能是未来两三年的目标。
作为一个不知不觉已经在出版社待了五年的信息技术工作者,我从2008年开始招募实习生整理数字资源,花了一年的时间整理出一个相对完整的电子资源存储和相应的归档规则,同时在出版社ERP实施中,试图加入数字资产管理,我从信息管理进入了数字出版这个领域。 (更多…)
加入了妈妈群或者绘本群的朋友很容易发现,家长们各行各业的奇才都有,作为爱好,他们会把自己的搜集的好故事,好资源拿出来分享,也会自己再创作一些优秀的内容,比如土豆网上就可以找到很多妈妈爸爸录制的讲故事音视频,现在工程师爸爸也抓住机会,开始支持这样的在线创作和分享。 (更多…)
上一篇仅仅是看到了一本书的诞生过程,而我们期待的新媒体应该有更多的精彩的形式,至少,任何一家视频分享网站都支持用一段简单的代码将他们的视频分发到别的网站甚至是其他应用中,那么为什么其他数字化内容不应该这么做呢?
其实组件这东西在数字出版领域也不是新鲜东西了,比如flipboard干的就是这个事情,只不过它的内容源很丰富,相对于一个中国的出版社来说有点力不从心。
(更多…)
经历了若干年的传统出版资源的数字化和出版流程的数字化之后,数字化内容的持续生产已经不是问题,那么接下来,依然要面对的是如何利用这些精细拆分并标引的数字化内容。一种方式是粗放式的重新打包做库,以B2B的方式,砸向付费者,但这往往是单向的,与互联网几乎毫无干系。那么要想实现互动,就必须对这些数字化内容进行重新组织,组织的单元如何定义呢? (更多…)
首先声明这是一篇以偏概全的日志,我只谈我的想象。
网络管理员也罢,数字出版专员也罢,数字出版编辑也好,在中小型出版社里大概只能有且只有这么一个人在做着各种各样的杂事,修一修电脑,杀一杀病毒,幸运的赶上买个新的管理软件让你玩玩。积极一点的,弄个网站挂着,每天瞅着那几十个IP晃来晃去,寻求一点安慰。或者再顺带做一点电子文件存档管理的活儿。这就是我们的数字出版事业吗?
是,也不是。
说它是,那是因为对于一个中小型企业来讲,基本的信息化是必要的,高级的数字技术是享用不起的,力所能及是最好的选择。说它不是,那是因为如果以网络管理员的身份去参加数字出版会议会感到连一个名片都不好意思拿出来。
大企业有大企业的说法,小企业有小企业的做法。至少在这样一个直到2009年还把点读笔视作新奇产品的出版社,你能期望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数字出版项目呢?
做,没资源,不做,有压力。
相信目前在这样的中小型出版社工作的数字出版专员大都是刚刚大学毕业不久的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学生,满怀一腔热血,身背成家立业之大任,不拼怎么行。
所以,我的总结是:“眼须高,手须低”,这是中小型出版社数字出版专员的生存法则。
眼须高,多逛一逛所谓最核心的圈子,比如epuber.cn,好歹混个脸熟;
手须低,找几个手头能做的,对其他同事有帮助的事情,比如整理下文件,优化一下网站,做一做产品的电子目录,摸一摸同行业产品在市场上的发展方向,查一查网上盗版的情况,领导问起来,每次都能给他一个新鲜一点的答案,那就算成功了。
数字版权管理(Digital Rights Management;簡稱:DRM)指的是出版者用来控制被保护对象的使用权的一些技术,这些技术保护的有数位化内容(例如:软件、音乐、电影)以及硬件,处理数字化产品的某个实例的使用限制。本术语容易和版权保护混淆。版权保护指的是应用在消費電子產品上的数字化媒体内容上的技术,版权保护技术使用以后可以控制和限制这些数字化媒体内容的使用权。[维基百科]
经济学讲资源是稀缺的,商品的稀缺性越明显其价值也越高。而作为数字出版物,其信息的外部性又特别明显,复制传播的成本极低,直接导致了稀缺性的降低。而这里的稀缺性我们定义为实际存在的拥有,比如你的手机或者电脑里有一个拷贝。由此构成了数字版权保护的难题。
而数字出版物与物质商品的区别其占有方式上。前者是在精神上内化的,后者是外在的,就比如你买了1万本电子书别人也看不到,而你有一个一千本书的书架别人就很容易认为你很有学问。
从社会属性上下手增加数字出版物的私人占有,可能是下一阶段解决数字版权收益的一个途径。具体可以考虑:
1. 延伸豆瓣模式,通过“我读”和书评来体现其数字商品消费能力;
2. 把利润中心从信息获取转移到意见表达/信息交互过程,如已付费购买的读者专享交流区;
3. 建立数字内容交易新平台,降低交易成本,让数字内容消费变得像超市买水一样方便。
据我所知,目前针对出版行业的ERP套件有两家:云因(专版)+Oracle(平台)、用友(平台)+某(专版),前种应该尚未完成。
目前的专版一般是从编务开始,相当于产品设计研发阶段,下一步是生产,在出版一般称为印务,实际上包括图书和电子音像制品,后者量少,经常被忽略。一旦进入供应链,后面的就差不多了,仓储、物流、财务等等。
对于出版,最关键的就是编务到印务这个对接。目前的思路是:
1. 选题申请单,编辑选题备案,可以配置审批流,但过于冗长有碍效率,属于创意管理;
2. 项目信息登记表,选提通过后进入多部门协作的研发阶段;
3. 书稿三审,责任编辑约稿后对稿件依次进行责任编辑、部门负责人、社长三级审批,须填写意见及可能返回重审;
4. 发稿单,定稿后的一个意见汇总;
5. 接下来就是对应的几个并行环节:书号版号申请、美术设计、书稿三校等;
6. 全搞完了以后接加工申请单、付型审批单、印订施工单;
7. 接下来是发料加工、产成品入库,到这里就和供应链接上了。 (更多…)
一个前提假设: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本质上最大的不同在于数字内容版权价值在产品中所占比重。
目前的情况是,一首儿歌五年的版权费用是五年300美元,每年60美元,也就是四百来块钱,在这样低的费用面前,数字版权管理如论如何也是无法引起重视的。目前一张正版CD的售价为9美元,上面60首歌曲,那么每首歌曲合0.15美元(0.15美元 = 1.02410749 人民币,2010年1月10日),而目前iTunes store上平均每首歌的下载费用为1美元,如果按一起买60首歌曲的打包价五折也是0.5美元。怎么算这个CD都是卖的太便宜了。
目前的情况是我们的出版社还不能在短时间内去iTunes store上卖歌曲版权,而又不能不做点准备,那么通过什么方法低成本的把这些内容纳入生产管理呢?
在系统选型之初我就提过要把数字内容当做生产物料来管理,而对于数字内容库更直观的东西是母盘和母带,他们可以看做一系列数字内容节目的派生版的组合,这个派生的过程可不纳入生产管理系统,目前已经有相应的数字出版系统了。
就目前已经选用的用友NC而言,可行的办法是:
1. 增设数字内容仓库,由数字出版部管理
2. 母盘母带编制存货管理档案,并分配到数字内容仓库内
3. 多媒体三审完成后做母盘母带入库,目前母盘母带多由编辑室自行管理,比较混乱
4. 印订施工单中增加相应的母盘母带一行
5. 接下来的材料出库单传到数字出版部一张,该部门提供母盘、母带后签字
6. 费用结算时按该材料出库单结转版权成本
编辑部在提交母盘母带时一并提交工程文件存档光盘至数字出版部,数字出版部负责母盘、母带管理及工程文件管理,并从工程文件中提取节目数据放入节目资源库(文件存储为主),在编辑部门需要相应数字内容自行提取,有条件的可以把节目的取用纳入系统管理,视为原材料,加工后为半成品,即母盘、母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