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项目来说,首先要考虑收入产出,对于有政府资助的项目来说,收入倒是不用担心,你去要就会有,怕你不要,那么产出往往就是一本本做的厚厚的验收报告,而验收出来的那些成果到底有多少价值,这个没人敢说。 数字出版搞了这几年,总算完成了内容数字化这个过程,好一点的建立了一定程度的技术平台,但离面向用户的服务体系多数还是无从谈起。因为谈用户是个很头疼的事情,互联网公司获得用户的成本其实是相当高的,对于资本并不丰厚的出版社来说,玩不起,而国家的资助也不会包含推广费。目前唯一可行的就是面对现实,好好捡起出版社积累下的读者,尽管有限,往往在几万或者几十万的级别,无法和互联网上动辄数百万上千万的用户相比,但这些读者是相当忠实的,因为在阅读这件事上他们的选择也不多。
读者转化这个事情最头疼的不是读者会不会用数字产品,因为在这一步走出去之前,首先要解决的是纸书的编辑们对流失读者的恐惧。前阵子去央视新媒体考察的时候,他们的负责人透露了央视新媒体所经历的类似的过程。而说服编辑一则需要时间,二则需要行动。编辑们总会看到有更加积极的出版人已经走出来的路而愿意追上去,尽管已经晚了,但这时候去做风险和成本都更少。对于数字出版部门的人来说,看到了这样的转变,就可以凑上去,主动一点,帮他们去实现。在这个实现的过程中,把编辑们引到新的模式中来,最终把他们从面向纸媒的出版中解救出来,变成更加纯粹的编辑,这大概也是项目编辑和加工编辑的区别。
而读者面对这些新鲜的数字产品的时候,他们的恐惧是失去对孩子的控制,一旦把电子设备的使用权交到孩子手中,事情的发展往往让他们感到无可奈何。这大概跟一个从来使用筷子吃饭的人突然进了西餐馆所面临的尴尬一样,家长并不了解各种智能设备和应用的特点,也就不知道该如何去驾驭他们,分配他们,发挥他们。 那么,数字出版者就应该真诚的指引读者,给出符合产品定位的恰当的解释,而不是一味夸大或掩盖。建立信任,这个责任的落实可能是未来两三年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