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武汉大学人文生态圈的正在逐渐形成

从2005年前后的樱花俱乐部旁的戈雅咖啡,到2009年武汉大学老牌坊旁的珞珈山大厦德芭与彩虹书店。远一点的京韵花园的隐形人咖啡馆,近一点的书香门第也开了小桌吧。已经开业三年的樱花之家虽然看上去简陋,但竟然开了几家分店,似乎经营状况还不错。据一位朋友讲,广八路的银海雅苑也有了类似的小地方。如果我的童年书吧也算一个,那樱花大厦这个矗立在武汉大学门口的建筑是不是多一点童真童趣呢。

所以即使武大管理层的丑闻层出不穷,但源于民间的文化需求却在逐渐复苏,已近办了近三年的武汉大学博士沙龙在学生会的持续资助下办的有声有色,每周三晚上的活动都能聚集一二十个博硕在一起,我这个小本也被允许去凑下热闹。

当意识到这样一个层面,希望就有了。

围堵在法律上应该是怎样一种行为

去法国留学的同学讲过一件事,她们的大学老师经常在课堂上鼓动其上街游行,一则老师有言论自由,二则Ta这样说在法国不叫“煽动”,三则学生会爱听不听,爱去不去,四则本身也是一种法律教育,至少学生们知道游行应该怎么个样子,避免一上街就“打砸抢烧”。

欣闻广东雷洲数百名学生为保护自己的权益作出了一些行为(新闻:广东雷州数百学生为保校围堵教育局讨说法),报道称之为“围堵”,就我个人粗浅的法律常识,还没法定义这个“围堵”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属于什么行为,但可以看出,如果是游行,是要先得到公安部门审批的,这里显然没有,大概也只能用“围堵”了,虽然看上去是合理的事情。用我之前的一个判断,我们总是“被违法”地活着。

希望雷洲地方给出一个好的说法,有效地解决问题。也希望某个组织能把这种“非法”又不好追究的“围堵”变得合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