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农村

  • 数字博物馆计划@家

    有一次我跟朋友说我家,她说是你的父母家吧?我说是。也是这个时候我才觉得自己真的该成家了,我的家与父母的家似乎要发生一个分离,这有点难以让人接受。不过,也许总有这样一个过程,即使我是家里的唯一一个男孩。

    我的爷爷是一位小学教师,我的父亲是农民,我现在是一个北漂儿。我现在的家的大多数物件是父亲置办的,我想利用年假的时间,把家里的物件用相机拍下来,整理到一个网站上,添加上说明,做一个农家数字博物馆。

    数字博物馆计划将在http://sincebirth.cn上进行呈现

  • 由@王诚的微博 土壤调理剂投资所想到的

    在新浪微博上看到@河北解放 转发的@王诚的微博 研发推广土壤调理剂的事儿,顺手谷歌了一下,按照百科的解释,土壤调理剂可以理解为模拟有机肥料的人造替代产品,不过具体工艺我并不关心,是否划算也无所谓,我暂时还不回去种地。 (更多…)

  • 不是所有的有机农场都只为官员服务

    我跟朋友说,我在老家天天吃的都是这样的菜,只是每次回家都要做一个晚上的火车,让我很明显知道这是两个不同的世界。

    这一次下午下地摘菜,尤其是捡的几根歪劣的黄瓜都极为好吃,而上午吃的还是顶端结疙瘩的激素黄瓜。 (更多…)

  • 出头不出头:白方礼

    天津有一个老人叫白方礼,他不是什么名人,但他的名字在很多人心里却像斧凿一样深刻,他的人生因暮年的蹬车支教助学之路感动了太多的人。 (更多…)

  • 信任是最大的优势:大谷打工网的虚假招聘信息识别系统

    大谷打工网是经一位美国朋友介绍的,由于发音的问题,我一直以为是大姑网。

    大谷打工网的口号是“在家靠父母,打工靠大谷”,要的就是一个信任,这种感觉是现在这个社会最缺失的,也是最有意义的,正如郎咸平一直在讲发达社会最有价值的就是信托责任。 (更多…)

  • 人还没稻草高,看着好心酸,不知不觉眼泪已经流下来了

    网上流传的“三伏天做农活的农村孩子”照片。
    网上流传的“三伏天做农活的农村孩子”照片。

    经初步考证,该图片为红网网友“贤哥”于2008年11月21日上午所发。而之所以引起我的关注是因为这张图片在微博中再次流传开来。

    (更多…)

  •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2011暑期社会实践课题推荐zt

    看到这些题目特别兴奋,开始想可以标出我感兴趣的,后来发现太多了,看来要想别的形式,是否可以通过微博或者其他形式让暑期实践变成一个可以快速调整的方案,而不是设计好的一次性的方案。

    下面是转载的推荐课题: (更多…)

  • 濒临破产的村民委员会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行政村概念,维基百科是这样解释的:

    村(行政村)为中国大陆地方行政体系中,最小的自治单位,其管理机构为“村民委员会”,负责人称为主任(俗称“村长”)。 (更多…)

  • 童年趣事:拔了你的小花生

    看到一本书,竟然还要研究人为什么要回忆童年,我大概已经买下来了,还需要花时间看,不过这里特别想讲一个我讲了很多遍的童年趣事。

    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校长换成了同村的一个大伯。有一天下了课他正在和几位老师站在院子里聊天,见到我在一边玩,就把我叫过去,给了个活。他指着五六年级教室外面那畦子里种的花生,让我去拔了。

    我这是第一次接受校长的直接指令,首先观察了一下畦子的面积,估计靠自己一个人肯定很难完成任务,要搞一个半天了,于是跑到自己的班上叫同学,又跑到六年级,这样,两个班五六十号人就在我的指挥下开工了,都是农村的孩子,干活很麻利,只是有人问我,这花生还只是一个小白泡儿,为什么要拔呢。我回复说大概校长想种点别的吧。

    整个工程完成肯定不超过五分钟吧,同学们已经把拔下来的花生棵子打了捆摞起来。我一看,可以交差了。于是跑到校长面前,给他一指,他震惊了。从此以后,他再也不敢跟我开这种玩笑了。

  • 328元给崔靖琳治伤

    有政府或者其他机构进行一下农村地区的相关安全知识普及就太好了,为什么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