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观察

  • 丰国需和他的故事网校

    艾茉儿是我的一位投身原创故事事业的师姐,去她家里玩的时候,她却不陪,自己跑到电脑前说要上网校,我很奇怪她如此的好学,而这个网校还是第一次眼见。

    当时只知道这个故事网校开了很长时间了,有个论坛,有个QQ群,上课的时候老师在QQ里讲,学生可以随时提问交流,估计作业啥的就是通过论坛来交了。

    我想为什么咱们儿童编辑就没有个这样的空间呢?我回去得问问那些资深编辑都混在哪里,好让我也去学习学习。

    如今故事网校已经停办,只有一个故事中国的网站还在那里http://story520.cn,看这域名倒是挺时尚的。

    今天有空,查了一个有关这个故事网校的文字:

    写故事比养猪更赚”故事大王”兴办故事技校

    “他能讲各种各样的故事,创业故事、百姓故事、历史故事、爱情故事、图片故事、童话故事等,只要你能想得到的类型,他都能讲,而且全是自己写的。”在余杭,丰国需被当地人称为“故事大王”,他把写故事、讲故事当作自己的事业,还投资创办了全国唯一的公益故事培训学校,培养了一批小故事大王。

    在网上教人写故事

    丰国需17岁时曾在余杭古运河边的一个农场当“渔夫”。“晚上放渔哨的时候,闲着无事便看书看报,和同事聊天讲故事”。就这样,喜欢读书的他开始萌生了自己写故事的念头。30年来,他创作了300多个故事,累计100多万字。

    “开办故事网校的初衷是想组织一个故事沙龙,利用QQ等聊天软件,与各地的网络写手交流。”慢慢的,丰国需发现,很多网络写手虽然文学素养很好,但是没有创作故事的技巧。于是,他想把自己多年来写故事的经验告诉别人,让喜欢写故事的人少走一些弯路。

    2002年,在塘栖一家企业工会工作的丰国需与好友提出了创办故事网站的构想,两人一拍即合。第二天回到工厂,丰国需当即办理了退休手续。半个月以后,故事网站就从设想成为了现实。

    老丰的“故事网校” 学习班是免费的。一期学习3个月,期满后有作品被故事杂志刊登才算顺利毕业。期间,他还常常自己贴邮费,把故事写作教材和余杭民俗的连环画套装寄给那些勤奋的优秀学员。

    丰国需在网上授课注重很多细节,比如,他很注重时间观念,一般说好的时间总是提前几分钟先上网等候,讲完课后还要留时间让大家提问,自己一一给予解答。

    在办网校之初,由于没有现成的教材,丰国需只好现编现讲。根据自己的经验,他选择了“素材来源、结构技巧、情节编排、悬念设置、主题提炼、人物塑造、细节运用、语言特点”这八个方面展开。几年下来,他编写了《推开新故事创作之门》的教材,在圈内颇受好评。

    写故事比养头猪赚钱

    故事网校的学员们遍布全国各地,丰国需第一期收了16名学员,最多一期有30多名,学员大多数是贫困地区的青年,他们在网上向丰老师学习故事写作技巧,主要是想找一条谋生之路。

    渐渐地,来网校报名的学员越来越多,故事网校红火的一个原因,是写故事发表后稿费能高达每千字五六百元,这是相当丰厚的报酬。

    “养头猪都赚不了那么多。”来自广西的学员宾炜,曾经是一名中考落榜生,在家养过猪,贫困潦倒的他借钱买了电脑从事写作却一直没有文章发表。然而,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在网上发现了丰国需开办的“故事派对”后,又报名参加了故事网校。从此,他进入了一个故事创作的新天地。

    2004宾炜的第一个故事《两个喷嚏》在《故事会》上发表了,获得了1400元的稿费。当时他曾兴奋地告诉丰老师说,写故事“比养猪划算”。

    在故事网校里,通过写故事养活自己的例子并不少。有一个学员,开过包子店、面店,最后都没有坚持下去,反而成了专业的故事写手。最好的时候,一年稿费就拿了2万,这对他们当地的经济水平而言,这样的收入算是非常可观了。

    丰国需统计了一下发现,报名故事网校的人落后贫困地区的多,待业待岗的也不少,相反浙江甚至余杭这样经济发达地区的生源却很少。

    因为热爱故事才写故事

    老丰并不喜欢这种由经济利益驱动所带来的写故事热。他希望真正热爱故事的人能多起来。

    “我办网校的初衷是为了让初学写故事者少走一些弯路。”

    丰国需还特意用通俗的语言来总结故事,叫作“一件事、三两个人、转几个弯”以及“故事就是事故”。如今,这两句话在故事界广为流传。

    在网校学员中,有不少人急于求成,往往进网校才一个星期,就盼望能发表故事了。对于这些学员,丰国需都告诉他们一句话,“别着急,慢慢来”。 他曾经为了写一篇《猫眼倒装》的故事酝酿了两年时间,后来这篇故事成为了他自己获奖最多的得意之作。

    老丰将自己十年的创作经历启示大家,如今,这句话已在学生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能够调整浮躁的心态。

    河北有个学员叫朱红梅,她进网校之前从没发表过故事,进网校后通过学习写出了处女作《抢劫案发生之后》,老丰看过后觉得故事点子不错,便提了具体意见鼓励她修改。她改了几次后,老丰又亲自操刀对一些细节进行修改,最后这故事发表在《故事世界》杂志上。从此,这位学生走上了创作之路。

    江苏学员鲍宜龙也是如此,他是网校十二期学员,进校前别说没发表过故事,就连故事究竟是什么也不太搞得清楚。进校学习后,他第一篇作品在老丰指导下改了十余次,最后连老丰也被他的精神感动了。如今鲍宜龙在故事界已小有名气,前不久还出版了自己的故事集,当他邀老丰给他的故事集作序时,那个高兴呀,真是别提了。

    六年来,老丰的学生中很多成了故事杂志的编辑、主要写手,甚至当上了当地文化馆创作干部。让老丰骄傲的是,在首届“中国故事节”评奖中,八个“山花奖”得主中三个是他网校的学生。

    乐观的人才能写出好故事

    自从建起“故事派对”网站,老丰在办公室和家里各配置了一台电脑,几乎天天泡在网上,发帖、看帖、回帖,组稿、审读、编辑。数年如一日他孜孜不倦付出,就如他所说的,写故事是他的事业。

    “热爱生活的人才能写出精彩的故事。”老丰乐观开朗,且人缘好,常有全国各地的学生自发来看望这位远方的老师。

    在网校创办一周年时,便有学员发起来余杭看他,结果来了二十余位学员,最远的来自四川和天津。老丰感动不已,因为他们都是自费来的。

    老丰的网络培训学校被学员们戏称为国内故事界的“黄埔军校”,5年来共开办培训班16期,全国各地300多名学员在这里接受教育。现今的丰国需可谓桃李满园,他颇为得意地说,《故事会》、《山海经》、《故事林》等全国闻名的故事杂志几乎每期都可以读到学员的作品,还有两个学员已经出版了故事作品专集。

    有位河北的学生知道他喜欢喝点小酒,专程从家乡河北带来了一箱自产葡萄酒送给恩师,此刻的老丰不喝也醉了。

  • 21世纪中国校园第一大禁书《问死老师不偿命》

    《问死老师不偿命》一书由2000后的孩子们通过网络进行集体创作而成,洋洋数百万字,依照中小学课本的编排顺序,相对应的罗列了一个全新的十万个为什么。该书在中小学生中间已经广泛流传,复印版、手抄版、课本定制版、袖珍版,形式不一而足。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已经有数百名中小学教师因无法承受提问的压力提出辞职。这些问题涉及方方面面,比如“朱自清不吃美国面粉是唯心主义还是唯物主义?”

    由于该书未经证实出版,所以目前也没有正式的发行渠道,想看该书,还是自己想办法吧……

  • 疯狂的SEO

    疯狂的SEO想当年的垃圾邮件现在还有,现如今的垃圾评论看中了WP。。。。

  • 我们是来自武中的孩子

    我们是武中的孩子 不管走到哪里我们都可以这样骄傲地说

    我们其中的大多数人都来自广阔的华北平原

    我们的家乡比不富裕….我们的见识也是那么具有极限性

    所以注定了我们家乡有了再穷不能穷教育的口号

    我们没日没夜的做着各种习题

    我们按着学校的时刻表准时的消耗自己的体力

    我们吃饭的队伍永远是最壮观的场面

    我们在熄灯以后还会打着手电筒完成白天没有完成的任务

    但是我们都已经习惯了 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今天我们没有办法选择

    我们学习不仅仅为了自己还有父母的期盼

    一个全国重点贫困县的人永远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重复自己的命运

    所以他们拼了命也要让孩子走进武中

    随着时代的变迁武中赋予我们的不仅仅再是单纯的知识

    更多的是叛逆…………….. (更多…)

  • 世博,第二日

    新加坡的空中花园
    行人
    他们
  • 世博,你SB了吗?

    人们说世博就是来排队的
    不排也不行
    我拿了一块中国馆的石头
    两只麻雀
    集体和个人
  • 世博归来报到贴

    周四下午去的,今天下午回的,一直比较平安,没赶上火车出轨。

    世博嘛,建议还是爱看不看,报到完毕。睡觉!

  • 新闻出南方:“森森孤学院”流浪记

    摘要:在徐州救助站安顿不足一个月,4月22日,姜林带着20个流浪孩子踏上返回重庆的火车———另外三个孩子已在前一天由救助站送回家乡。一个月前,姜林曾带着这23个孩子6天内迁徙4地,起因是他在重庆创办的流浪儿童之家———“森森孤学院”遭到了政府“取缔”。

    看新闻请到http://gcontent.nddaily.com/b/bd/bbd2f7ac63dcd641/Blog/e27/eadfe2.html

    祝福“森森”!

  • 80后最难忘的歌和影像

    虽然不止这些,但是仍然可以回味:

    今晚在德芭与彩虹看书:《七十年代》

  • 北京大兴预约2010监狱管理创新大奖

    先看新闻:

    北京部分流动人口较多村庄将建围墙封闭管理
    2010年04月26日01:47新京报刘洋

    昨日,大兴区举行千人专职巡逻队社会面巡逻防控启动仪式。通讯员 吕品璋 摄
    据新华社电 北京警方25日在大兴区老三余村召开现场会,试点推行城乡接合部的流动人口“倒挂”村的封闭管理模式。
    村庄实行社区管理模式
    北京市公安局大兴分局副局长左宝栓告诉记者,所谓“倒挂”是指流动人口数量超过常住人口数量。目前,大兴区有92个自然村出现“倒挂”情况,以老三余村为例,该村常住人口660人,而流动人口数量达到6000人左右。
    警方在工作中发现,这些村庄出现警情高发,环境和治安秩序差等情况,已经形成治安工作的瓶颈。
    按照封闭式的管理模式,警方联合政府部门为这些村落建围墙、安街门、设岗亭,并封闭一些不常用的路口,对村内的人员和车辆实行持证出入的措施,将原本开放的自然村经过人为科学合理改造,上升为封闭式的社区管理模式。
    实现网上巡逻
    同时,警方在每个村庄建立村庄综治中心,将社区警务站、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站、巡防工作站整合。
    同时,在每个村庄综治中心设立“民调室”,由社区民警和村委会干部共同进行村内矛盾纠纷调处工作,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在每个村庄,警方严格按照实有人口2.5%。,流动人口5%。的比例配备巡防队和流动人口管理员,在社区民警带领下进行村庄内部的治安防范工作。
    统一安装监控探头
    此外,根据各村街巷胡同的分布、数量等情况,评估每个村庄监控探头的需求量,确定需要安装的点位,并统一安装。警方在镇、村分别建立监控平台,实行24小时专人值守,实现村庄网上巡逻。
    据了解,自今年3月以来,率先进行试点的金星派出所辖区村庄110警情同比下降45%,发案同比下降10%。警方表示,今年内将先期在大兴区92个村庄推行封闭式管理模式。
    ■ 举措
    大兴千人巡防配合“封村”
    已招录专职巡逻队员近800人
    昨日,大兴区举行了千人专职巡逻队社会面巡逻防控启动仪式。第一批250名专职巡逻队员已完成岗前培训并分配到派出所开展工作。今后,这批专职巡逻队员,将参与警方的社会巡逻防控。目前,社会巡逻队员已招录近800人。
    大兴警方介绍,大兴区六环路以北城乡接合部地区五个镇流动人口规模大,形成多个流动人口与常住人口比例倒挂村,这些村庄警情高发,环境和治安秩序差,不安全隐患多。对此,区委、区政府拨专项资金5000余万元,大力支持大兴公安分局打造一支职业化、规范化的千人专职巡逻队。
    据介绍,选拔出的巡逻队员,将参加社会面巡逻防控。目前,已招录巡逻队员近800人。
    本报记者 刘洋 通讯员 吕品璋

    评:这简直是新时代一大创举,当然,从历史角度看,内战时期匪盗横行,农村也曾经修过土城,用火枪火炮抗击匪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