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图书分享定价,我给的定义是读者免费获取电子图书并阅读,在与他人分享时付费并获得分享平台支持,以此来拓展自己的社会知识网络,属于用户定价的一种。 (更多…)
分类: 新媒体观察
-
电子图书分享定价收益模型的假想
-
互联网生地如何开荒:看武汉开篇
前两年老琢磨着互联网能做点什么,后两年琢磨着没有互联网能做点什么,其实最好的情况就是利用互联网线下可以做点什么,我觉得这正是时机。
眼看着德芭与彩虹书店蓬勃发展,眼看着武大创意文化休闲区的形成,眼看着武汉本土文化艺术青年的激情四溢,眼看着懂得儿童阅读重要性的妈妈越来越多,我觉得确实应该做点什么了。 (更多…)
-
小电影与小屏幕
过年回家就带了几份@南方周末 ,有一版是说中国电影的,每年几百部片子拍出来,能上院线的只有一百来部,剩下的估计只能买卖碟子,如果再算上连审都不给审的独立电影、纪录片,那就数不胜数了。
另一头,随着投影设备的普及,图书馆、独立书店,以及新兴的以电影播放为主要活动内容的电影俱乐部,估摸着也已经有千百家了,比起6000多块大屏幕,也不算是一个小数目。
如何才能让这些小电影通过这些小屏幕,让他们的小观众们看到,就是时光网、豆瓣网、电驴新网所要考虑的方向了。
说起来无非是几个部分的信息流通:电影信息、上映信息、同城社交网络、在线支付、影评交流。
1. 我“想看”的电影告诉我同城的上映信息;
2. 给“想看”某个电影的同城朋友发信息,团看。
-
我们的儿童音乐与国外的儿童音乐
据统计,目前国内12岁以下儿童的总人数在3亿左右,但近几十年来,国内已鲜有专为儿童打造的音乐,更遑论适应21世纪儿童的儿歌,体现新变化、新观念、新思想、新技术的儿歌。目前,人们耳熟能详的儿歌依然是五六十年代创作的,如《春天在哪里》、《小燕子》……爷爷奶奶唱过,爸爸妈妈唱过,儿子女儿还在唱。国内儿歌创作和制作的疲软由此可见一斑。
与儿歌创作疲软相对应的是成人流行音乐的繁荣,八十年代港台流行歌曲率先登陆中国大陆,随之是欧美流行音乐的跟进。九十年代后,随着电视,手机,电脑等各种传播媒体在中国家庭中的普及,流行音乐渗入社会各个角落,也渗入儿童的视听范围中,儿童以其敏锐的视听触觉捕捉到流行音乐的动感节奏和充满韵律的旋律变化,经过日复一日的耳濡目染,他们对流行歌曲有了很高的认同感,虽然对歌词含义不理解,但学唱着《月亮之上》,虽然讲话还讲不清楚,却挑战Rap《双节棍》。新生代儿童已经越来越不满足那些经典的老儿歌了。
与这种现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西方的流行音乐家和幼儿教育者早已联袂打造出繁荣的儿童流行音乐圈。他们将流行音乐的摇滚、爵士、Rap等元素加入儿童歌曲,创作出一大批朗朗上口,广为传唱的儿童流行歌曲。西方新型的儿童流行歌曲在旋律和节奏上与成人歌曲无异,而且也由成人来唱,但歌词却是百之百的儿童趣味。这些歌曲在西方幼儿园和学校的教学文艺活动中广为传唱运用,它们满足了现代儿童的音乐需求,引导他们唱“健康”的儿童流行歌曲,从而有效地制止了他们去跟唱那些不适合他们年龄的成人流行歌曲。
转摘自:http://hi.baidu.com/happynut123/blog/item/2ac6f6ea40eedd272cf534f3.html(原文最后一段广告略去,不过你要是想知道我们的儿童音乐那个新产品,自己搜索一下吧)
-
开博客的官员才是好官员
咱们台湾省的官员就是代表,他们几乎个个写博客,上非死不可。
现在成都市新都区的同志们也制造了一个新闻,把政府网站的留言板搞成了新闻热点。
我总相信,凡事没有绝对,有靠腐败升官的,就有那没法腐败也想升官的,各据一种力量而已。所以,我并非看好新都的同志,像他们这种不明目的的努力恐怕坚持不了多久,问题出来了是要解决的,解决不了的问题多半是凉办。但是,我看好的是会有更多的同志希望打造一条新的升官的通道,那就是走向更加开放的媒体。
开博客的官员才是好官员,至少现在是,开了博客别人可以夸你、骂你,关键是你张嘴说话了。正如我们镇上的民警同志早些时候已经入驻百度贴吧!
-
编辑的价值:爱枣报开设“枣链”报道微博
不是早恋,是枣链,呵呵。
谷歌搞微博搜索,当然国内的微微们每一个入选。沈阳老师也在搞微博的内容挖掘,从9.18那天开始,爱枣报的同学们再一次站在时代最前沿,推出了“枣链”,让你更快更准的了解微博世界的热点、新闻、人物,其实小圈子和大社会是分不开的,走出小圈子,迈向大社会是个人价值的一个升越,来吧,一起“枣链”!
-
“直通中南海——中央领导人和中央机构留言板”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
彭毅同学如此说道:
人民网9月8日正式推出”直通中南海——中央领导人和中央机构留言板“,以中南海新华门和”为人民服务”影壁的动画页面为封面,据说除了注册用户,普通网民以游客的身份也可以在”直通中南海”上留言,。小编我写这条新闻的时候,给主席的留言共33543条,给总理的留言共19658条,其中房价和教育问题成为网友留言的热门话题。
中国广播网评论员独家点评认为直通中南海留言版成为掌握民情重要渠道,但也有人反向思考,认为之所以要搞个”直通”,就是本来该通的基层不通,最终这个形式主义的东东还是个笑话。
其实”直通中南海”也没什么新鲜的,在现实中它叫做”信访办”,在旧社会它叫做”击鼓鸣冤”、”面谏圣上”,只不过人家接不接访、受不受谏,那就是另一回事儿了。做一个最简单的算术题,8日开通至今,平均一天主席跟总理分别要看5590条和3276条留言,设若二人光看不干,平均浏览一条留言费时3秒,则二人每天要花4.6小时和2.7小时。考虑到二位日理万机四处奔忙,各位觉得靠谱不?
另外说一句,“直通”上面的实名留言跟匿名留言一对比,太可爱了。
在我看来,这话说得有点酸的过头,大可不必如此,毕竟那么多人满怀希望去留言了,我们这里一棒子给打死,岂不是让更多的人失望。再怎么说只过一道关的网上留言板也比道道龙门似地信访办要好过得多。据我所知,要给高层提供信息也是要有新意的,一股脑的什么抗拆迁啥的已经不足以引起他们的兴趣,其实谁能提供重要信息是可以被当做情报来获得奖金的,只要你找对了人,寻对了路。
彭毅同学计算主席和总理阅读时间也是不合理的,大大低估了人类的阅读能力,最简单的比照就是我们阅读门户网站的首页时绝对不是一条一条挨着看,但是我们总是能找到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如此说来,这些留言的浏览时间大可缩短为每页三五秒,如果按每页20条留言算,那么所需的几个小时就只要十几分钟了不是。
由此看来,胡总和温总有足够的阅读时间来上网阅读网民的言论,比如蹲大号的时候,比如坐飞机的时候,等等,完全可以由我们网友出资为其代购一台港版的iPhone4,开一个香港的3G手机号,通过各种手段翻墙出去上一上twitter。如果再加上沈阳老师的ROSTCM,那么阅读效率就更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