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应不应该有自己的流行音乐?

提起流行音乐,大家首先联想到的是成人世界中的爱恨情仇。不是吗?流行歌曲永远是爱情为主打,偶尔串联一下乡愁,亲情,感恩,反叛之类题材。流行音乐是十几岁的人听,二十几岁的人唱,三十几岁的人制做,四十几岁的人策划,好像从头到尾和几岁的儿童没关系。如果哪个幼童哼几句流行歌曲,大人的反应一般是:嘿,这孩子早熟。

真是孩子早熟吗?下这个结论之前我们是不是该想一想孩子为什么要唱流行歌曲?

记得十几年前,当台湾“小魔女”范晓萱以清纯脱俗的形象,嗲气俏皮的嗓音唱出“健康歌”和“我爱洗澡”时,华夏大地为之着迷的不是青春少年,而是几岁的儿童,幼儿园里到处有孩子们“左三圈,右三圈,脖子扭扭,屁股扭扭”的身影。虽然范晓萱的歌其实并不是为几岁的儿童作的,但她无意中受到了儿童的热捧,她的歌成了儿童的流行歌曲,甚至至今还在幼儿园的歌舞表演中经常出现。

为什么“小魔女”会在儿童中间“无心插柳柳成荫”?范晓萱成功的天时是国内近二三十年来的儿歌创作的疲软,人们耳熟能详的儿歌依然是五六十年代创作的,如“春天在哪里?”,“小燕子”之类。建国六十周年大庆的晚会上,儿童歌曲的表演是一首老得有点掉牙“娃哈哈”, 尽管它不够时尚,不够体现现代中国的气质,但国庆表演中非它莫属,因为八十年代后有几首歌颂祖国的儿歌?歌颂祖国的儿歌有超过“娃哈哈”的吗?

改革开放后,与儿歌创作疲软相对应的是成人流行音乐的繁荣,八十年代港台流行歌曲率先登陆中国大陆,随之是欧美流行音乐的跟进。九十年代后,随着电视,手机,电脑等各种传播媒体在中国家庭中的普及,流行音乐渗入社会各个角落,也渗入儿童的视听范围中,儿童以其敏锐的视听触觉捕捉到流行音乐的动感节奏和充满韵律的旋律变化,经过日复一日的耳濡目染,他们对流行歌曲有了很高的认同感,虽然对歌词含义不理解,但他们就喜欢唱“月亮之上”(这个歌名我不确定);虽然讲话还讲不清楚,但他们却挑战自己去Rap“双节棍”。经过成人流行音乐洗礼的新生代儿童已经越来越不满足老师教的“有益”的儿歌了,所以当成人流行歌中突然出现能够让他们唱的歌曲,他们必然像发现至宝一样揪住不放,所以一首老得“晃牙”的“健康歌”能在儿童中间红这么年!

当中国的音乐家和教育者为儿童应不应该听流行歌曲,唱流行歌曲争论不休的时候,西方的流行音乐家和幼儿教育者早已联袂打造出繁荣的儿童流行音乐圈。他们将流行音乐的摇滚、爵士、Rap等元素加入儿童歌曲,创作出一大批朗朗上口,广为传唱的儿童流行歌曲 (因版权所限,这些歌难以传到中国,中国儿童听到的多是无版权限制经典英文儿歌)。西方新型的儿童流行歌曲在旋律和节奏上与成人歌曲无异,而且也由成人来唱(像范晓萱一样),但歌词却是百之百的儿童趣味,比“健康歌”更儿童化。这些歌曲在西方幼儿园和小校的教学文艺活动中广为传唱运用,它们满足了现代儿童的音乐需求,引导他们唱健康的儿童流行歌曲,从而有效地制止了他们去跟唱那些不适合他们年龄的成人流行歌曲。西方音乐家和教育工作者这个领域的做法非常成功,成功得让人禁不住要“盗版复制”。

作为一个在中国和西方国家(澳大利亚)从事多年幼儿教育工作的老师,我对中西方儿童音乐的创作方法和歌曲特点有着深刻的体会,当我在澳洲幼儿园里看着孩子们听着自己喜爱的流行歌曲,并跟着手舞足蹈的时候,我多么希望中国也有更多的儿歌能这样充满时代的气息,能这样激发孩子们发自心底的热情,让孩子们歌而不足以示其乐,必跃之,舞之!

带着对中国儿童歌曲发展的关注和热爱,带着尝试西方教育家、音乐家联合的做法,我和澳大利亚的顶尖儿童流行乐队“Flower Pot Gang”合作为中国儿童写了十首中西音乐元素合璧的儿童流行歌曲。“Flower Pot Gang”是澳大利亚最儿童流行音乐组合之一,他们的专辑曾在1999年创下澳洲儿歌专辑最旺的销售量记录。由“Flower Pot Gang”作曲,我作词的儿歌专辑“开心果-开心就在此刻”是一张既时尚动感又健康有益的儿童流行歌曲专辑,与传统儿歌有非常大的区别,我由衷期望这些风格新颖的歌曲能够为中国儿童和家长带来一份异样的惊喜。

现在回到前面的问题,儿童应不应该有自己的流行音乐?我想,这个问题应该换成“儿童什么时候有自己的歌星和演唱会?”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85a6c0d0100j9qf.html

炒之美 中国通货膨胀实现软着陆

昨晚回家路上有这么一点顿悟,但是显然不用我来写,自然有明白人和有良心的人指出来,请看:

农产品涨价,”炒菜团”是不是通货膨胀的替罪羊?

作者:五岳散人 2010-05-28 10:58   华商网

最近一段时间,“伟大”的晋惠帝曾经问过的“何不食肉糜”得到了解答:菜价太贵,我们已经开始吃肉了!这件事大概是从大蒜涨价开始的,最近绿豆也涨价才被人大量关注,然后发现不但是这两种,农产品涨价已经成了一个普遍现象,玉米稳步上扬、花椒涨了五成,棉花已经到了历史最高价———当然,每天去菜市场买菜的老百姓是早知道了,也对这种现象有自己的判断与说法。

一片涨声中,官方是怎么判断这样的涨价的?《武汉晚报》采访的专家说:“一旦被游资恶意炒作,价格疯狂上涨,会形成强烈的示范效应,带来大规模的农产品价格快速上扬。而农产品一般属基本性产品,它的上涨有很大的放大效应,极易导致我国整体价格失控,引发通货膨胀。”而另一位专家认为,投机商通过囤货获取大量的暴利,最终损害的是消费者的利益,消费者被动接受涨价的现实,价格剧烈波动对目前我国分散的小农户极不利,这样的农产品流通方式也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稳定农产品价格意义重大,政府应该有所作为,不能放任。比如应加强对游资的监控,对恶意炒作进行打击,等等。

两位专家这是把农产品的涨价归罪于投机商以及游资了,因为他们炒作农产品,又因为农产品是基本性产品,要是任由这帮奸商炒作下去,不但破坏经济发展,还会引发大规模的通胀——— 看到这里,觉得那个被取消的“投机倒把罪”真是应该恢复,免得奸商们如此猖狂。

但这话真是听着耳熟。记得早在房价开始疯涨的时候,就有专家出来说,这是温州太太炒房团的功绩。现在大概是不会这么说了,因为经过几轮的舆论努力,房价上涨背后的原因已经路人皆知,地方政府卖地财政才是主因。这个奸商炒作农产品也是有此味道的一种说法。

是不是就没有奸商囤积居奇、投机倒把呢?这个肯定是不好说的,什么时代都有商人,商人总是求利的阶层,看到某种产品市场涨价的预期很高,估计囤货的心理是有的。但这种行为只是结果,农产品市场广大、产量高、保存周期短,如果不是简单的、短期的涨价预期,这种囤货因为风险的缘故,是不会出现的。

既然奸商们的行为只是结果,那么什么才是原因?我认为原因很简单,就是通货膨胀不会是农产品涨价引发的,而农产品涨价不过是个结果,通胀与农产品涨价最多是个相互促进的作用。实际上通胀早就开始,不过是因为那之前都是隐性的通胀,反映到农产品上有个延迟的效应罢了。

专家说农产品是基本性产品,实际上在国民经济的运行当中,基本的东西太多了。比如说更基本的油价就一直在涨,运输的成本增加,自然也会造成农产品价格的上涨。而把通胀归结到奸商以及农产品上,避而不谈更深层次的原因,很难说到底是出于一种什么样的心理。

现在可以说说我等老百姓是怎么想的了。作为一个略懂市场经济、受过基本教育的人,在这两年的经济刺激方案实施当中,我觉得通胀是必然会来的事儿。这是宏观经济调控同时的“副作用”,不能简单地归结到某些群体的商业活动中。他们成了替罪羊不要紧,最后通胀的苦果还不是要我们买单?买单也就罢了,如果连始作俑者都弄错,这可真就成了迷迷糊糊的冤大头了。

http://opinion.nfdaily.cn/content/2010-05/28/content_12339612.htm

我作为同样受过伟大祖国基本教育和略懂经济学的人,包括我的舅舅,一个曾经做过粮商的人,早在若干年前就已经预测2010年粮价,现在看来,是非常准确的,这个通货膨胀率没有那么神奇,政策只能把价格压制一时,总有机会弹上来就下不去。

关键是,别的都在合理的涨,工资不涨,那么是不是广泛的BG也在潜行呢?反正邪恶的西方媒体已经这么报道了,而且被我看到了。

我的快乐 还在简单之间

我的快乐在简单之间
我的快乐在简单之间

这个床垫是从湖滨搬过来的,合算了一下,找个车,起步就40,我花了36买了个小拖车,用锁连在折叠车后架上,费了半天劲也给拖回来了。第二趟是床底,两个箱子拼的,摞在小拖车上还比较好,骑着回来的,可惜着急没等照相,遗憾!

说实话,天是真热,一动就是一身汗,不知道武大还有没有第二个人这么干了,想起大一大二一个人头顶着跟床垫大小差不多的展板在校内四处游走,得来的眼光几无二致,只是我已不再那么年轻。

童年书吧开张半月谈

童年书吧,原来不叫这个名字的。

去年七八月份,那时候叫儿童体验阅读中心;

今年四五月份,我开始接触华德福和绘本,那时候叫华德福绘本阅读馆;

今年五月底,我觉得对华德福还不了解,不应该挂个牌子愰别人,于是改叫童年书吧,也是因为我在运营童年网(www.tongnian.cc),顺便可能会开一个网络版的童年书吧(book.tongnian.cc)。

最近看吴蓓老师写的《英格兰的落叶》,我这个过程大概就像她在英国学泥塑,握着黏土的第一感觉竟然是无所适从,真的做起来几次就有了感觉,但仍然是随心而动,没有什么过高的预期和设想。

童年书吧从六一开张,到现在来过的家长也是屈指可数,但是童年书吧的QQ群70772471还是慢慢有一些家长加进来,我曾想过到小学幼儿园去发发宣传单,这样人气会好些吧,但也不确定到底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我自己是慢热型的,童年书吧也摆脱不了这种气质。

开书吧,不能只管看书借书,搞活动是必不可少的内容。开始我对这个还是认识不足的,前期自己全部扎在买家具、进书上了。现在看来,还是仓促了些,但未必坏到哪里去。至少搞好了以后自己也开始喜欢看书了。

下一步准备周末以亲子阅读活动为主,这方面蒲蒲兰的朋友说正在做有关的活动方案,近期我只好安排店员在网上搜索一下了。除了亲子阅读活动,还计划组织家长的读书沙龙,大人在一起相对还好弄些,我对跟小孩子交流还是有心理障碍,呵呵。

白皮书里的“母亲教育计划”

新华社北京6月8日电(记者赵超、璩静)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8日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状况》白皮书表示,中国确保未成年人上网安全。

白皮书指出,未成年人已成为中国网民的最大群体,截至2009年底,中国3.84亿网民中,未成年人约占1/3,互联网对未成年人成长的影响越来越大。同时,网络淫秽色情等违法和有害信息严重危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突出问题。

白皮书说,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依法保护未成年人上网安全,始终把保护未成年人放在维护互联网信息安全的优先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国家采取措施,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禁止任何组织、个人制作或者向未成年人出售、出租或者以其他方式传播淫秽、暴力、凶杀、恐怖、赌博等毒害未成年人的电子出版物以及网络信息等。

白皮书表示,国家鼓励研究开发有利于保护未成年人上网安全的网络工具,鼓励提供适合未成年人的网络产品和服务。保护未成年人上网安全,家庭、学校和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网络环境。中国政府将积极推进“母亲教育计划”,帮助家长引导未成年人正确使用互联网。

看看最后一段,第一句讲的是绿坝,去年基本被恶搞了,但是终归还是要有更新的更好的产品出来,当然没有分级制度,这个软件的作用还是相当有限的。至于适合未成年人的网络产品和服务,这个就很宽泛了,不知道摩尔庄园算不算呢?

最让人期待的是最后这个“母亲教育计划”,为了了解“母亲教育计划”的详细内容,我通过各大搜索引擎进行检索,但除了这个白皮书,竟然没有一篇其他的文献提到这样一个计划。于是,我又郁闷了。

我的快乐:大橱子是怎么上楼的

去买家具,看中了一个大橱子,上面是格子,下面是柜子,高度有2.5米。

这是已经被截掉一截的大橱子

但是电梯只有2.1米高,怎么搬上18楼呢?莫非只能走楼梯,太恐怖了。

不走楼梯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橱子上面的格子锯掉一截,考虑了一下,决定让上面的五个格子变成四个,总高度正好2.1米多一点,在电梯了斜一下就能进了。锯掉的格子还可以另作他用。

于是下楼,正巧碰见一帮手工的木匠,带其中一位看了却不想做,那还是自己动手吧。

这把手锯是在楼下街对面的五金店买的,10块钱。

这就是被我锯下来的一截,现在立在这里架着投影仪。房东不让在墙上打孔,否则要赔钱。。。

这两个垫子也帮了忙,大橱子进屋放在它们上面再拖就不会划伤地板了。我是一个人搬的这个大家伙。

现在把它放在这里,虽然还是比较简陋,倒是实用得很呐。

再看看这边,很宽敞的吧^_^

童年书吧·绘本阅读馆——樱花大厦B1804

解读《中国互联网状况》白皮书

白皮书原文请上网搜索。

读完一遍,白皮书一直在强调政府的管控意义,这也是国新办出这个东西的重点吧。全篇解读没有那个能力,就自己理解的谈一下。

白皮书称中国已成为世界上互联网使用人口最多的国家,而之后又说中国互联网发展与普及水平仅居发展中国家前列,这与咱们的大国地位显然不符。那么差距要么出现在基础建设上,要么是管理和开放程度上。

对于提升普及程度,提出了一个五年达到45%的目标,但没有提出具体的方向。但愿不要想世博这样拉人就行。

白皮书提到互联网促进了文化产业发展,其中网络游戏市场规模居世界前列,而政府的重点是在文化资源共享工程,是一种弥补,至于是否满足了人们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只能政府自己下结论了。

对于互联网应用,大致有个排名,依次为:搜索引擎、即时通信、网络教育、证券交易、求职、旅行。而政府大力支持的方向是:电子商务、教育类、电子政务、网络广播、网络电视。其中电子商务估计是想介入管理,比如实名制之后要收税啦,教育类不好说,表示下而已吧,电子政务咱没体会,反正还是查什么都查不到,至于网络广播和网络电视,无非是加强统一的舆论宣传。

最有意思的是互联网言论自由这段,有一个明显的对比,比如说互联网从世界进入中国,而网络新闻却是自我满足,不见国际新闻组织的进入。而国民的自言自语成本也是越来越高,成规模的网站的自我审查至少要搞几十上百人,这还不算国库开支的五毛党,反正还是羊毛出在羊身上。而80%的网站提供电子公告牌服务,这其中没有提到的是估计至少80%是非法的服务,比如我的备案号就不包括博客、电子公告牌等需要前置审批的项目。这种被非法的生活是否会让民众对法律的尊严产生质疑尚待评估。

白皮书提到确保未成年人上网安全,在绿坝沦落为风尘女子之后,政府提出了“母亲教育计划”,具体内容有待了解。但儿童方面的网络市场还是很大的,至少政府不希望儿童网游也来个居世界前列。

至于保护数字知识产权的工作,还是一团乱麻,算是处于军阀混战阶段,有待厘清。

丰国需和他的故事网校

艾茉儿是我的一位投身原创故事事业的师姐,去她家里玩的时候,她却不陪,自己跑到电脑前说要上网校,我很奇怪她如此的好学,而这个网校还是第一次眼见。

当时只知道这个故事网校开了很长时间了,有个论坛,有个QQ群,上课的时候老师在QQ里讲,学生可以随时提问交流,估计作业啥的就是通过论坛来交了。

我想为什么咱们儿童编辑就没有个这样的空间呢?我回去得问问那些资深编辑都混在哪里,好让我也去学习学习。

如今故事网校已经停办,只有一个故事中国的网站还在那里http://story520.cn,看这域名倒是挺时尚的。

今天有空,查了一个有关这个故事网校的文字:

写故事比养猪更赚”故事大王”兴办故事技校

“他能讲各种各样的故事,创业故事、百姓故事、历史故事、爱情故事、图片故事、童话故事等,只要你能想得到的类型,他都能讲,而且全是自己写的。”在余杭,丰国需被当地人称为“故事大王”,他把写故事、讲故事当作自己的事业,还投资创办了全国唯一的公益故事培训学校,培养了一批小故事大王。

在网上教人写故事

丰国需17岁时曾在余杭古运河边的一个农场当“渔夫”。“晚上放渔哨的时候,闲着无事便看书看报,和同事聊天讲故事”。就这样,喜欢读书的他开始萌生了自己写故事的念头。30年来,他创作了300多个故事,累计100多万字。

“开办故事网校的初衷是想组织一个故事沙龙,利用QQ等聊天软件,与各地的网络写手交流。”慢慢的,丰国需发现,很多网络写手虽然文学素养很好,但是没有创作故事的技巧。于是,他想把自己多年来写故事的经验告诉别人,让喜欢写故事的人少走一些弯路。

2002年,在塘栖一家企业工会工作的丰国需与好友提出了创办故事网站的构想,两人一拍即合。第二天回到工厂,丰国需当即办理了退休手续。半个月以后,故事网站就从设想成为了现实。

老丰的“故事网校” 学习班是免费的。一期学习3个月,期满后有作品被故事杂志刊登才算顺利毕业。期间,他还常常自己贴邮费,把故事写作教材和余杭民俗的连环画套装寄给那些勤奋的优秀学员。

丰国需在网上授课注重很多细节,比如,他很注重时间观念,一般说好的时间总是提前几分钟先上网等候,讲完课后还要留时间让大家提问,自己一一给予解答。

在办网校之初,由于没有现成的教材,丰国需只好现编现讲。根据自己的经验,他选择了“素材来源、结构技巧、情节编排、悬念设置、主题提炼、人物塑造、细节运用、语言特点”这八个方面展开。几年下来,他编写了《推开新故事创作之门》的教材,在圈内颇受好评。

写故事比养头猪赚钱

故事网校的学员们遍布全国各地,丰国需第一期收了16名学员,最多一期有30多名,学员大多数是贫困地区的青年,他们在网上向丰老师学习故事写作技巧,主要是想找一条谋生之路。

渐渐地,来网校报名的学员越来越多,故事网校红火的一个原因,是写故事发表后稿费能高达每千字五六百元,这是相当丰厚的报酬。

“养头猪都赚不了那么多。”来自广西的学员宾炜,曾经是一名中考落榜生,在家养过猪,贫困潦倒的他借钱买了电脑从事写作却一直没有文章发表。然而,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在网上发现了丰国需开办的“故事派对”后,又报名参加了故事网校。从此,他进入了一个故事创作的新天地。

2004宾炜的第一个故事《两个喷嚏》在《故事会》上发表了,获得了1400元的稿费。当时他曾兴奋地告诉丰老师说,写故事“比养猪划算”。

在故事网校里,通过写故事养活自己的例子并不少。有一个学员,开过包子店、面店,最后都没有坚持下去,反而成了专业的故事写手。最好的时候,一年稿费就拿了2万,这对他们当地的经济水平而言,这样的收入算是非常可观了。

丰国需统计了一下发现,报名故事网校的人落后贫困地区的多,待业待岗的也不少,相反浙江甚至余杭这样经济发达地区的生源却很少。

因为热爱故事才写故事

老丰并不喜欢这种由经济利益驱动所带来的写故事热。他希望真正热爱故事的人能多起来。

“我办网校的初衷是为了让初学写故事者少走一些弯路。”

丰国需还特意用通俗的语言来总结故事,叫作“一件事、三两个人、转几个弯”以及“故事就是事故”。如今,这两句话在故事界广为流传。

在网校学员中,有不少人急于求成,往往进网校才一个星期,就盼望能发表故事了。对于这些学员,丰国需都告诉他们一句话,“别着急,慢慢来”。 他曾经为了写一篇《猫眼倒装》的故事酝酿了两年时间,后来这篇故事成为了他自己获奖最多的得意之作。

老丰将自己十年的创作经历启示大家,如今,这句话已在学生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能够调整浮躁的心态。

河北有个学员叫朱红梅,她进网校之前从没发表过故事,进网校后通过学习写出了处女作《抢劫案发生之后》,老丰看过后觉得故事点子不错,便提了具体意见鼓励她修改。她改了几次后,老丰又亲自操刀对一些细节进行修改,最后这故事发表在《故事世界》杂志上。从此,这位学生走上了创作之路。

江苏学员鲍宜龙也是如此,他是网校十二期学员,进校前别说没发表过故事,就连故事究竟是什么也不太搞得清楚。进校学习后,他第一篇作品在老丰指导下改了十余次,最后连老丰也被他的精神感动了。如今鲍宜龙在故事界已小有名气,前不久还出版了自己的故事集,当他邀老丰给他的故事集作序时,那个高兴呀,真是别提了。

六年来,老丰的学生中很多成了故事杂志的编辑、主要写手,甚至当上了当地文化馆创作干部。让老丰骄傲的是,在首届“中国故事节”评奖中,八个“山花奖”得主中三个是他网校的学生。

乐观的人才能写出好故事

自从建起“故事派对”网站,老丰在办公室和家里各配置了一台电脑,几乎天天泡在网上,发帖、看帖、回帖,组稿、审读、编辑。数年如一日他孜孜不倦付出,就如他所说的,写故事是他的事业。

“热爱生活的人才能写出精彩的故事。”老丰乐观开朗,且人缘好,常有全国各地的学生自发来看望这位远方的老师。

在网校创办一周年时,便有学员发起来余杭看他,结果来了二十余位学员,最远的来自四川和天津。老丰感动不已,因为他们都是自费来的。

老丰的网络培训学校被学员们戏称为国内故事界的“黄埔军校”,5年来共开办培训班16期,全国各地300多名学员在这里接受教育。现今的丰国需可谓桃李满园,他颇为得意地说,《故事会》、《山海经》、《故事林》等全国闻名的故事杂志几乎每期都可以读到学员的作品,还有两个学员已经出版了故事作品专集。

有位河北的学生知道他喜欢喝点小酒,专程从家乡河北带来了一箱自产葡萄酒送给恩师,此刻的老丰不喝也醉了。

21世纪中国校园第一大禁书《问死老师不偿命》

《问死老师不偿命》一书由2000后的孩子们通过网络进行集体创作而成,洋洋数百万字,依照中小学课本的编排顺序,相对应的罗列了一个全新的十万个为什么。该书在中小学生中间已经广泛流传,复印版、手抄版、课本定制版、袖珍版,形式不一而足。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已经有数百名中小学教师因无法承受提问的压力提出辞职。这些问题涉及方方面面,比如“朱自清不吃美国面粉是唯心主义还是唯物主义?”

由于该书未经证实出版,所以目前也没有正式的发行渠道,想看该书,还是自己想办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