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第一(党)课》

今天上午9:00到10:40,由教育部和中央电视台联合举办的大型公益节目《开学第一课》,将在央视一套播出。教育部发文通知,全国2.2亿中小学生集中组织收看该节目。

这已经是第三届《开学第一课》,今年的主题是,“我的梦中国梦”。希望通过节目启迪全国中小学生拥有梦想、实现梦想,最后所有人的梦想汇聚成中国梦,从而启发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新力,坚定信念,倡导孩子们勇于追求梦想,努力实现梦想。

节目还请来了李连杰、马云、试飞英雄李中华、袁隆平、成龙等社会知名人士成为“开学第一课”的“辅导员”。

先看什么是公益:公益五四运动后方才出现,其意是“公共利益”,“公益”是它的缩写。最早的大家用例见于鲁迅的文章。鲁迅《准风月谈·外国也有》:“只有外国人说我们不问公益,只知自利,爱金钱,却还是没法辩解。”洪深少奶奶的扇子》第一幕:“王太太有两位姓张的内侄女,很热心公益,在霞飞路一个什么妇女改良会尽义务。”公益的提供方是主动地,但他没有权力别人被公益。对于公益机构来讲一般特别强调它的非政府性。

那么教育部作为官方机构出面,其公益性质就不好讲了,顶多算作公共,而央视做公益你相信吗?其实事情很明白,紧跟的那句教育部的通知就自揭其本质了。正如不能强制流浪汉去社会福利机构接受救助一样,公益的课当然也不应该强制给孩子们上。这是一种倒退。

“一”的教育很危险!

当然,让社会人士进入校园本来是一件好事。但教育权也应该包括选择什么教育的权力,即选择让谁进校园的权力,这个权力应该交给校长和家长们。

公事公办与六度空间理论

有位定居澳洲的朋友回武汉来处理一处房产,2002年购买的时候因房地产商的问题没有办理房产证,而现在由小区物业组织的三轮集中办理也都过去了。按理说,需要哪些证件资料,走什么流程应该已经是清清楚楚的事情了,但是事实显然不是这样,物业的同志讲这事儿要问领导。他那里最大的领导就是一位某主任。

于是,在这位朋友的第一波询问中,第二层关系已经开始建立了。当然,这还没到房产局这类政府部门,于是接下来要发挥想象,把她的亲朋好友遍历一下,终于找到与政府说上话的人。终于,材料递上去了,算是进入了流程,接下来大概可以公事公办了吧。

我在想,是不是很多人真的这么无聊,而SNS也只是这种无聊的一种新的技术形式,其内在逻辑是差不多的。但是技术给人带来了希望,假设所有的这种线索都数字化了,那也方便,上去一查,系统给你做一个广度遍历,最多做到第六层的时候,就可以给出几条路径,你挨个去试试就行了。反正总能跟那位一辈子都可能只招呼这一次的某位同志搭上边,吃上饭。

而从另外一个角度,如果想减少这种六度的应用,直接上来公事公办,那就要丰富我们这些公务员同志的生活,让他们不再无聊,不在别人心急火燎的时间和地点玩这种六度的游戏,这就是一种和谐。比如让大家放下工作一起出来跳跳操,打打拳,这种集体行动有利于扩大他的交际范围,而且更有效率,我建议由市政府建立广泛的联谊机制,财政局今天和文化局的一起跳操,明天和公安局的一起跳操,把和谐进行到底。

猜想:内容挖掘工具在反腐方面的应用

但凡我们觉得讨厌的文风,自然有它独特的用词和结构,如此一来就完全可以纳入内容挖掘的范畴,并且用目前已有的技术进行分析,我突然有这么一个猜想:

首先已经有检察机构的同志们在致力于构建一个相对完备的贪官信息库,由此我们反查他们曾经的讲话、文章,并进行分析,找出其特点,再把那些等待提拔的同志曾经的讲话、文章拿来分析(比如情感分析、具有假大空的那种性质的高频词等等),和咱们那些腐败官员的文风一比,大致也就可以算出一个此人腐败的几率了。

这比反剽窃的要求更高,希望技术进步得更快一些。也希望有兴趣的机构给些赞助,这是个看得到收益的好事儿。

真相在接近,当DV卖到了小镇的时候

本来想从信息失真说起,但手头没有教材,那么一大段的东西我可记不住。

中午吃饭回来,我老家,也就是清凉店的QQ群里,一位在镇上开电脑专卖店的初中校友发了个消息,推广他的淘宝店铺,里面赫然陈列着数款数码摄像机(DV),虽然基本是山寨品牌,但这无关紧要。

回到信息失真这个话题上,最有效的法律证据莫过于视频了,这东西作伪的成本最高。我想,当我们这个算上农村人口也才几万人的小镇如果能拥有5000部DV的销量,我这个校友的店可以兴隆一阵子,而最有意义的则是由这5000部DV所产生的信息威慑力也足以成为促进地区发展的新的生产力。

我们为什么要给大熊猫过生日?

大熊猫“伟伟”来武汉两年了,明天就是它的5岁生日,大概武汉已经给伟伟过了两个生日了,不知道它是感到幸福,还是感到幸福,还是感到幸福呢?

大熊猫“伟伟”是从四川来武汉的,不满3岁就来了,算得上是背井离乡,而这样做的原因是因为2008年那场大地震。如果你还记得,那个地方叫汶川,那个日子叫5·12,那里有八万多同胞罹难。

而我们,明天要为大熊猫“伟伟”过生日了,让我感到惊奇的是连一个猫熊都有它自己的名字,它的老乡,我们的同胞,曾经有名有姓的,至今却没有了名字。

我们为什么要给大熊猫过生日?我们为什么要拉上孩子去给熊猫过生日?我们为什么要拉上孩子去给看上去可爱实则凶猛让你无法靠近的大熊猫过生日?

为什么?

武汉大学人文馆报告厅:“让校长先走”

2010级的新生快要到校报到了,随之而来的就是一场又一场的开学典礼,再往后就是金秋艺术节,还有各个名牌企业的招聘会。武汉大学人文馆的报告厅总是个热门的地方。

这个报告厅的设计很别致,进了人文馆分两侧下楼梯,报告厅是下沉式的,依坡而建,算是秉承武大老建筑的遗风。然后经过一个狭长的通道来到报告厅内,举目一望,这个地牢好大个儿。人少的时候你觉得还挺亮堂的,但一赶上像德芙巧克力这样的单位的招聘会的时候,来领小礼品的同学特别多,那里面顿时热腾了起来,空调的作用显然是微乎其微的,人挨着人,蹲在地上就起不来。

记忆也就是这样的,每次逃出来了就会庆幸,但每次想起,那种后怕才叫揪心。我曾经为我自己的生命担心,担心那个人文馆报告厅会着火,我每次都拿定了主意无论如何也要想办法冲出来。现在,我为我的学弟学妹们担心,生怕他们不知道那里的可怕,让那“让校长先走”或者“让董事长先走”的声音再次出现在人间。

武汉大学现在有个博士沙龙,我想里面一定也有建筑学或者什么沾边的博士参加,我想给他们出个题目:如果人文馆在超员150%的情况下发生火灾,全部疏散最快需要多少时间。

再问同学们一个问题:你们想过在参加这样的大型集会活动时要求主办方打开消防通道的锁吗?

如果你对这个题目不敢兴趣,你真的要看看克拉这里

武汉的夜生活

其实我的夜生活很简单,绝大多数就是睡觉!

当然,偶尔也要出出门,这个情况极少,因为实际上即使半夜醒了,除了大马路,也没有什么地方可以去。

在武汉,连麦当劳、肯德基都不是24小时的,十点就打烊了,而让人神往的星巴克在武汉也只能坚持到十一点,而且那里面的小服务生还会凶巴巴的告诉你,你得走了,不然影响他们打扫卫生。

在网上搜了一下,大概除了KTV和酒吧,真的没什么别的选择。

我只知道,珞珈山大厦的德芭与彩虹书店(右图)是营业到凌晨三点,我最晚离开那里的时间是凌晨两点,算是不错了。

这也难怪早几年有人想在武汉学上海的样子开24小时便利店,最终没几个月就夭折了。

独立博客在谷歌和百度面前的晴雨表

仅以本站为例,不能说明有任何代表性,仅供欣赏。

数据来自cnzz的来源域名统计, 把属于谷歌和百度的域名分别汇总,比如www和img的合并到了一起,仅作Google(谷歌)和百度之间的比较,曲线图如下:

面对这样的曲线,加上个人的搜索体验,权且做一些可能很不靠谱的猜测:

1、本独立博客近几个月发文量基本上呈上升趋势,所以5月份之前来自Google和百度的访问量都在增加;

2、 在5月份突然发生某种特殊的政策变化,导致来自Google的访问量骤然下降,而实际上这段时间我用Google搜索也会更多的遇到Reset的情况,百度那边,可能对独立博客的权重降低了吧,毕竟独立博客删文不方便,一般要通过托管商来转告服务器所有者进行操作,很麻烦,干脆给你往后排就是了。

2010.8.14走读大中华8.14 走读大中华 失子之殇

我在想,该怎么找被拐卖的孩子呢?目前所见,基本上就是街头贴贴广告,网上传播一些挂着相关信息的孩子照片,而一直以为我都没办法判断这样的信息是真是假,甚至有些讨厌这样的信息出现,事实上,如果这样的信息没有一个集中的地方可归集,一方面可信度降低,一方面确实对某些QQ群正常的主题交流造成了干扰。

我进行了简单的搜索,一些公安局的网站设置了类似的栏目,比如走失人口查询,北京公安局就有这样的数据库。问题是,被拐卖儿童经常是跨地域转移的,这个事情应该由公安部或者民政部之类的中央部门来做。全国联网的网上追逃已经普及了,这个事情为什么不能做呢?当然,前者是警届内部的信息共享,但拐卖孩子的人贩子才不会跟你共享什么信息,也唯有开放式的系统才能有效。

或者有人这样做了,或者有很多网站已经被关了,我还是想作为一个信息工作者,我能找出一个可行的办法帮助他们,为这个世界减少一些失子之殇,如果我做了,我大概会启用这个域名:http://shang.sincebirth.cn(失子之殇——中国大陆走失儿童开放信息库),如果你赞同这个方案,请在本文后评论留言。

大学教授也可以开私塾

还是说复旦大学招生那事,是困境吗?未必。

我有个想法,其实大学教授也可以开私塾,那个学生一年还是交那么多钱,在教授们身边租个房,把学费给这几个老师一分,虽然可能不多,但你不是喜欢他吗?权当给潜力股投资啦。

大学,开起来太难,但曾经可能没这么难。我们不能只有受教育权,还应该有教育权,就是我主张什么教育的权力。那些可敬可爱的教授们大可以尝试一下,收了这个弟子,开一个先河,我想,怎么也是个美谈。真想要文凭,过几年直接推荐了去德国的什么大学拿个博士文凭回来,岂不美哉。

有兴趣的回头看看:邹恒甫教授谈留学事宜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A0MjAzNDg=.html(友情提示:跳过前面30分钟,原谅他吧,那是位党委书记)